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与他广集人才、知人善任、因势利导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分析了刘邦与齐桓公的用人政策,说明这是两人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并从中找到了两人在用人方面的共同之处,由此说明,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然得人才又能用人才得天下,是古今之恒理。  相似文献   

3.
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把领导者分为四等,最上等的领导者无为而治,不轻易发号施令,一切都制度化,每个人依据运作模式,各负其责,让一切顺理成章地达成其目标,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次的领导者让民众感受到其德政,人民亲近并称赞他;再次等的领导者用严刑峻法吓唬部属,民众畏惧并远离他;更次等的领导者看不起民众,喜欢用权术表现小聪明,民众轻蔑他。刘邦作为秦末“弱势大赢家”,其管理和利用人才的策略,给我们当今校长提供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学生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他们远没有以前的学生单纯,他们生理、心理变化较大,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大大提高,思想意识日趋复杂,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难度加大。在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时,他们不需要你讲大道理,更不愿听到的全是指责,他们只希望班主任与他们坦诚相待,实话实说,能听到掏心窝的话。  相似文献   

5.
李朝晖 《教书育人》2008,(10):62-63
现在的学生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他们远没有以前的学生单纯,他们生理、心理变化较大,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大大提高。思想意识日趋复杂,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难度加大。在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时,他们不需要你讲大道理,更不愿听到的全是指责,他们只希望班主任与他们坦城相待,实话实说,能听到掏心窝的话。  相似文献   

6.
秦失其鹿,群雄角逐,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刘邦夺取。刘邦在楚汉相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统天下”,又使“帝业”稳固地发展下去,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士在刘邦政权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谓儒士,这里主要指读书人或“通古今,辨然否”的“能任事之人”,用现代语讲,即指知识分子。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刘邦是一位憎儒排儒的历史人物,其实这是皮相之谈。不错,刘邦早年是一个“不修文学”、“与人言,常大骂”的无赖。起事后,见戴儒冠的来客竟取下其冠“溲溺其中”,其“不好儒”远近闻名。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儒士作用的发挥,刘邦逐渐转变了认识。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召见郦食其,因知他是儒生,有意坐在床上让两女子给自己洗脚,露  相似文献   

7.
北洋时期,旧军队的用人机制多与地缘、学缘、亲缘、业缘等因素有关。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内聚力,但与军队在国家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封建王朝的用人路线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选人任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公元四世纪,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前期的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和元宏诸帝,为了建立、巩固和发展其统治,在选人任官方面,基本上执行了一条“任人唯贤”的路线。过去,史学界对此还没有作过专门的论述,即或谈及,也认为北魏朝廷基本上是继承魏晋以来的唯门第是用的九品中正制。我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本文试图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得到史学界前辈及同志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就其人才思想而言,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二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三是广揽英才,不避分怨;四是依赖人才,爱惜人才。为了网罗英贤,为己所用,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颁求贤诏书,鼓励官民举贤或自荐;派使臣到地方搜罗人才等。其用人思想及措施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 ,就其人才思想而言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贤若渴 ,极力求访 ;二是任人唯贤 ,不拘门第、资历 ;三是广揽英才 ,不避仇怨 ;四是信赖人才 ,爱惜人才。为了网罗英贤 ,为己所用 ,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颁求贤诏书 ,鼓励官民举贤或自荐 ;派使臣到地方搜罗人才等。其用人思想及措施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12.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相似文献   

13.
14.
闲话刘邦     
历史是一个幽默大师,他总是漫不经心地开着玩笑,让人感受它的深不可测,变化无常。在秦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乡间的无赖,组织一伙人揭竿而起,却意外地捞到了皇冠,成就了帝业。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刘邦无才无德,论文才,狗屁不通,论武功,实在稀松平常。可他却成功了,应该说他的起家,其中撞大运的成分是不少的。当时的天下,能文能武的人才何止千万,可都没有成就帝业。就像摸彩票,你是彩票专家,又有万贯家财,整天研究彩票,一辈子摸彩票,却没有得到一等奖,可人家手中只有几元钱,摸了一张彩票却是一等奖,获奖金数百万,从此成为巨富。这…  相似文献   

15.
小说刘邦     
汉代,这是一个遥远的朝代,中华民族的精华在其中熠熠闪光,它就如同一条璀璨的河流照亮了中国的历史。而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朝代,出奇的是它的开朝皇帝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地痞无赖——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本着“不虚美,不掩恶”的原则,让将刘邦这个人物的优点及弱点、丑陋和机智灵动又丰富地跃然于纸上。刘邦的胸无谋略被作者真实地描写出来。鸿门宴之前,刘邦听信小人的谗言,欲称王于关中。项羽闻后大怒,准备起兵进攻时,刘邦竟至于大惊失措,慌慌地连问谋臣“为之奈何?”“为之奈何?”这样一位开国帝王,竟是如村妇氓夫一样没了…  相似文献   

16.
17.
对刘邦事业的成功之路的探讨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长期来史家往往用阶级分析、儒法斗争等方法去剖析,把人的复杂性简单化了,忽视了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笔者认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因  相似文献   

18.
也说刘邦     
《河北自学考试》2003年刊登了一篇《闲话刘邦》的文章,作者直言刘邦是一个乡间的无赖。说他年轻时无才无德,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几乎是摸彩票摸来的。并且说刘邦做事讲求功利,只要对他有利,不管多么伤天害理,他都会坚决地去干。最后,作者列举了一段刘邦的经典对白,说刘邦的浅薄程度,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9.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20.
秦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豪纷纷起兵抗秦,刘邦披坚执锐,48岁起兵,56岁称帝,8年的时间就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有人说他很走运,遇到了一群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可是这样一群谋士为什么单单会为一个“好酒及色”的人出生入死呢?这就要谈到他的用人艺术和处事原则。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刘邦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在他的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韩信则属于现在通称的待业青年,但是刘邦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所以刘邦虽然不懂谋略但有人为他思前想后,刘邦虽然不能带兵但却有人为他卖命。所以这是他最聪明的地方,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