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1 设计意图 本文是陈忠实所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语言丰富,用词生动.教师应立足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点拨,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切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顽强意志,并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刘芳 《科学课》2009,(5):36-38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让小电珠亮起来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在引导学生对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猜想和推测时,还要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珠亮起来,并设法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交流等活动来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猜想。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探究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之间的区别,为他们区分猜想和事实作铺垫,从而使学生经历一次比较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朱志湘 《湖南教育》2007,(6):33-33,26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教材第三册“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1.读准儿话音和轻声。2.看懂图意,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三句所包含的意思。二、学生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人教社2007年2月第3版)学生在必修《化学2》(人教社2007年3月第3版)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本节内容以必修《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7.
冯伏权 《考试周刊》2011,(89):47-47
教材简析: 这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了春天来临之际,“我”跑出室外,走进春天里,见到了春风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位置。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对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我能说出朋友的位置"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在本上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朋友现在的位置,并用这样的句式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感受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出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一课主要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本课安排在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不但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一等边三角形.而且相关定理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1.从课标角度分析本节课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结合已学过的教学实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较好的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共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归纳、发现、猜测、探索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一、教材分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每面对新的文章,必然要仔细琢磨,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在看到《窦娥冤》这个标题后,我的思索便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水果是孩子们熟悉的东西,对于它们的形状、颜色也有大概的了解,但是我们在平时并不会特别刻意去观察,对水果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本节课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官触摸和眼睛观察来进一步认识各种水果的形状、色彩、营养。难点是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水果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想象与创造。  相似文献   

15.
盛宏 《阳光搜索》2014,(1):48-50
教学分析 《凸透镜》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看到物体》的第一课。本课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放大镜人手,很多学生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都会发现放大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但对将放大镜称为凸透镜,却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和谐的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甚至一定是表现为一种润的状态,表现为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体现为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实施带有关爱意味的教学。本课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  相似文献   

17.
1 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实践与探索》是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之后的一节课。“实践与探索”这一节的设计要求与安排的问题必须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积极思考;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设计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交流与讨论,去尝试解决,并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即让学生不但能够根据给定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还能根据解出的数据结合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绘制与加工图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很简单,并且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的一些基本操作。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应当是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并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形成创意,于是,本节课我主要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淡化枯燥的技术操作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完成本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析 《烧开水》是《饮用水》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保护水资源。 通过前面两课《水是什么样的》、《怎样使水变清》的学习。学生对水的知识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观察水的方法,对做有关水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某些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0.
莫春荣 《科学课》2009,(4):32-33
教材分析 《密信的游戏》是《变色游戏》的第二课时。本课围绕颜色变化,从切开的苹果会变色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色现象,同时认识多数变色也是一种不可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