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几年来,上海分社可以說一直是在一条坎坷的道路上摸索着。在分社领导崗位上,我們經历了许多大的变化,也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由于我們本身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对头,再加上缺乏經验,致使分社工作在很長一个时期沒有走上軌道去,我們也曾多次檢查过领导工作,但每次檢查的內容,大多偏重于领导者的思想意識和作風問題,很少研究过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因此,分社领导究竟应該如何工作?领导人上主要抓些什么?怎样才能發挥记者的积極性,做到上下团結,工作带勁?这一系列的重要問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怎么办?新华社面临着目前新聞稿件出路的严重問題时,該怎么办? 办报!我没有意見。不办报,更是理所当然。一个通訊社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务,不必要以办报作为副業。我想提出的是在“办报”和“不办报”的争论范畴以外的問題——新华社業务的發展規律問題。我認为,新华社总社早就应該設立一个机構。專門研究新聞業务、新聞学理論、通訊社業务的發展规律等問題,以作为督促、啟發、推进新华社业务的核心。我們不能在每次遇到“稿件出路的危机”或“稿件質量的重症”时,才来个“病急乱投医”。这种  相似文献   

3.
北京晚报的副刊,是一个文艺性的綜合副刊,叫“五色土”(北京中山公园有个社稷坛,土呈五色,叫五色土,这是“五色土”的由來)。副刊取这样一个名字,一方面是勉励我們自己要随时注意副刊的地方特点,而更重要的是想督促我們自己要經常注意副刊的多样性。因为我們觉得,在加强政治性、思想性的前提下,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是晚报副刊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多样性必須有中心。我們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心任务服务,为了突出中心。因此,我們說,晚报副刊的特点之一是杂——多样性;但是必須“杂而有章”,而不能杂而无章。那末,这个“章”是什么呢?也就是說,晚报副刊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我們觉得,作为一个文艺性的綜合副刊,它的中心任务应該是:貫彻和体現毛澤东的文艺方針,反映我們时代日新月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按照报紙版面的地位,第一版应該是整张报紙最引人注意的、新聞性最强的版面。怎样使第一版具有强烈的鼓动性,怎样使第一版具有不可摆脫的吸引力,怎样使第一版发出它应有的光彩?这是我們新民晚报一直摸索着的問題。我們的体会是,要解决这些問題,需要从內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我們的出发点是:不論內容和形式,都要具有小型晚报第一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试论     
我們党的报刊有光輝的历史传統。40年来,党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些是独特的經驗,这是我們的宝貴的財富。应該学习和继承党报的传統,是从來也沒有发生过疑問的。至于应該怎样对待資产阶級报刊的历史传統呢?这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資产阶級报刊和无产阶級报刊性质根本不同。因此,两种传統也根本不同,这是不应含糊的。但是,如果因此便认为二者之間并无批判地继承的关系,那却也不然。问题是怎样认識这种传統,怎样对待这个領域中的继承問题。这篇文章想就这个問題試提出一些初步意見,希望得到批評和指正。  相似文献   

6.
主題貧乏呀!編輯和記者常因主題的千篇一律感到煩惱。其实,在像我們这样的國度里,每一个时刻、每一个角落,都在迅速前進;人民生活、劳动的光輝,像彩霞一样,万紫千紅;歷史上再也沒有此我們的年代,更加动人了,为什么还会感到主題貧乏呢?  相似文献   

7.
看报纸常遇到一些障碍,长句子就是一种。一句話几十个字,甚至一百多字,看了一遍不懂,不得不停下来,回头再看。长句子不是一概不能用,但太多了,太长了,特别是又组织得不好,就会成为阅读中的障碍。我們不应該忘記,报纸不仅给人看,还给人听,不是有許多读报組嗎!像“馬拉松”的长句子,身体多棒、气力多足的读报員,才能一口气读得下来呢?  相似文献   

8.
新聞發得要快,新闻要新鮮,这是無可怀疑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要新要快,有些新聞快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应該研究的問題。有人說,無论什么新闻,应該在事情發生后的几小时内及时發布。又有人說,衡量新闻新、快的标准,在于新聞發布的适合时宜,否則就会收到不好的效果。这样,就給我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銳的問題,即新聞的新、快和时机、效果,如何权衡利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报社的資料室都有一定的規模,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从版面上看,资料利用的情况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我以为,如何利用資料来为广大的讀者服务,充分发揮資料的潜力,还需要我們作更多的努力。报纸上有各种文章和报道,資料性的文章应該列为其中的一种。资料性的文章主要是起配合作用,提供讀者有关国际国内重大报道的背景材料或有关某一事件的必要的知識,这些是讀者所需要的,感兴趣的。凡是讀者需要的,感兴趣的,报纸就該设法满足他們。  相似文献   

10.
最近看到报紙上短小精悍的消息、文章日渐增多,很是高兴。这些消息和文章有时只有一二百字,占用篇幅不多,却概括了很多內容,讀起来簡明有力。以“人民日报”的“要聞快报”专栏为例,占的地方只有一两千字左右,而发表的消息就有十条左右。因为短,我們用一两分钟的时間就能看完一条消息,很解决問題。毛主席曾說:“我們应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样  相似文献   

11.
記得有人这样說过:观点是文章的骨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这譬喻很有道理。一篇文章,即使观点很正确,如果材料貧乏,也不能算是好文章。可見每个从事写作的人,都应該花一些时間来积累素材。有些同志說,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常会碰到許多現象,許多見聞,只要我們随手記下来,将来就可以成为自己可以利用的材料了。但是,我們每天接触到的事物多得很,不加区別地随手記下来,实在沒有必要。“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必須知所取舍,懂得放弃哪些,选取哪些,才可以使我們的“庫存”不致杂乱无章,有如一盘理不清的流水賬。  相似文献   

12.
冰場上的采訪,对新华社记者来說,这回是第四次了。这里我且記下我們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問題。我們的憂虑和抉擇 从采訪准备工作开始,我們三个记者,对这次冰上运动会的报道,就怀着許多憂虑。那就是,稿子能不能写得好?写出来有没有人看?当然,这憂虑就在事过境迁的今天,也仍然是問题。我們当时的憂虑不是事出無因的。因为: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聞的时間性問题,我們通常有这样的概念:新聞的时間性是很强的,时間性是新聞的重要特性之一,新聞所报道的事实必須新鮮。这样的理解,一般說来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認为,只有当我們提出了新聞記者“搶”与“压”的兩种任务的时候,我們才是把这个問題提高到无产阶級新聞学的理論高度来加以全面观察。陆定一同志在新华社建社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講话中说:“研究新聞学应該从政治出發。”“一件消息早發表,迟發表或不發表,都要从政治上来郑重考虑。”由此,他提出,“記者和編輯有兩种任务:一是搶,一是压。有的新聞要搶时间發出去,有的新聞不該發表就要压下来。”我們党的新闻工作,長时期以来就是这样实踐著;我們的記者和编輯,就是在这样兩种任务下面不断地受到鍛煉。陆定一同志現在把这个从千百次实踐中得出的經驗,高度概括地总結起来,就成为無产阶級新聞学的精髓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从今年二月六日开始,在第三版《学习与修养》专刊內,組織了关于“商业服务业工作是不是低人一等”的問題的討論。整个討論过程历时四个多月,到六月十二日結束。討論的問题,从商业服务业工作是不是“低三下四”,是不是“受气”?扩展到青年人应該怎样对待劳动,应該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等等問题。討論的过程中收到讀者的来信来稿三千零七十一篇,发表了一百四十篇。最后,北京日报在第一版上連续发表了六篇社論。就这次討論作了总結。  相似文献   

15.
标题十忌关于新聞标题各方面的意見我們談得不少了。对于制作新聞标題,确有一些必須遵循的規例,有一些应当极力避免的毛病。現在試归納为“十忌”,罗列于后,以供参考。一忌题不对文。一个标題不要說不能“离文万丈”,就是与新聞內容稍有出入,都是要不得的。这就是說,标题首先必須准确无誤,严防有意或无意的差錯,也包括不符事实的渲染和虚夸。二忌态度暧昧.一个标題如果根本丧失了报紙应有的立场,該褒者貶,該反对的表示赞成,当然是莫  相似文献   

16.
毛澤东同志一貫坚持“沒有調查,就沒有发言权”的思想。对待調查研究的态度如何,是我們能否做好新聞工作的关键問题。对于新聞工作者,从事調查研究,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是他的职业所要求的。新聞記者就是从事調查研究工作的人;記者应該天天作調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上海市委员会最近曾召集上海各报社、通訊社和广播电台的党內外负責人,座談当前新聞工作中存在的問题。新民报晚刊总編輯赵超構在發言中認为:过去党在办报思想上不够放手,往往强調共同性而忽視各报的特点,把对党报的要求,用来要求所有的报紙。他主張今后应該根据求同存异的精神,在馬列主义立場和观点的前提下,来發扬和創造各报独特的風格。如何通过报紙来正确地处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各报都認为做得不够。解放日报总編輯楊永直着重檢查了該报教条主义、不敢大胆干预生活的缺点。他說:我  相似文献   

18.
不断地听取群众意見县报应該办得通俗易懂,对于这一点大家是沒有怀疑的。但是,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个問题,却不是每一个县报工作同志都了解的。我們随县报从1956年8月創刊以来,很长时間內没有解决这个問題。文章长而空,文字不通俗,有知識分子腔調,说話好发号施令,等等。使报紙不能真正打动群众的心,为群众所热爱。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聞必須真实,对这一点,我們新聞工作者是誰都承认的。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还做得不是那样令人满意。例如在一部分通訊員和个別記者的来稿中,特別是写人物的通訊、特写中,就仍然可以发現情节上失实和分寸上夸大的現象。而有的同志竟认为这是可以允許的。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新聞真实性的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对細节有某些“合理的想像”?怎样理解在通訊、特写中运用文艺技巧和文学語言?新聞报道中的典型能不能比实际事物写得更高,更理想? 下面就这些問題談談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建設高潮(?),报紙有点像战斗中的“号兵”。指揮員一下冲鋒的命令,冲鋒号响了,于是战士們渾身是劲,呼呼地冲上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在社会主义建設中,一浪接一浪,建設高潮滾滾向前。我們的报紙,依照党在每个时期发出的号召,发表新聞,刊登言論,激励、鼓舞、推动运动的发展。这些新聞、言論,有点类似“冲鋒号”。应該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当前,在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