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英才计划打破了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搭建起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期间,也出现过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英才计划可能会占用学生大量备战高考的时间。但我们认为,对于真正喜欢科研的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2.
<正>英才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储备。在生物学科领域,本研究团队从事的空间生命保障技术相关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是新兴学科,具有多学科知识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立足于这一特点,导师团队凝练出了一套从文献阅读到结题汇报的全过程培养模式,使学员在参加英才计划培养期间不局限于提高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更要了解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严谨治学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强化技能训练,让每一名学员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内重要的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战略。自2013年至今,我有幸作为导师,承担英才计划学员的培养工作。在完成培养的学员中,有1名学员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录取,1名被墨尔本大学录取,1名被香港大学录取,1名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1名被清华大学录取,7名考进浙江大学,还各有1名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英才计划学员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辛兵 《云南教育》2023,(5):37-38
<正>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作为我国自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一项内容,2013年启动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通过选拔优秀中学生走进大学,在名师指导下感受科研魅力、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探索了一条大学和中学联合发现、培养基础学科创新后备人才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正>培养英才学员,既要注重顶天也要注重立地。立地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顶天就是从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世界难题,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员勇攀科学高峰的兴趣和信念。成为英才计划导师的契机和初衷一开始,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只有王晓阳院长一位英才计划导师,前期我协助做了一些与英才计划相关的工作,包括招生面试、项目培养等。英才计划对导师资格要求很高,2018年我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后,王晓阳院长就推荐我担任英才计划的导师,  相似文献   

6.
<正>导师团队的培养理念是让英才计划学员尽可能早地接触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了解和切实解决与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相关的问题。导师从化学“中心学科”的地位和特点出发,注重学生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培养,提升学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参与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正是上述三个领域的交汇之处,足见其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批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一支素质优秀、持续发展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正>紧紧围绕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这一宗旨,筛选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并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尝试多元培养,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优质资源,让互联网+思维助力英才培养。培养理念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有效培养科研思维高中生物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学习内容相对笼统,多数中学生在生物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实验操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未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实验只能是走马观花,无法掌握生物实验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素质是当代新型军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素质之一,军队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统筹院校科研发展的管理机关,在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职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学员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应完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关奖励措施、统筹安排有关工作等方面完善相关工作,提升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燕教授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始终将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视为己任。自2013年起,她就担任了英才计划、拔尖后备人才等众多面向中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指导教师。黄河燕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牵引,坚持因材施教,注重过程管理”的培养理念,从人才选拔、科研引导、过程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强调不对学生作横向比较,只作纵向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强基计划是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在自主招生工作经验和综合评价试点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报考对象的选择通道 与传统招生模式相比,强基计划的实施目的是解决国家基础学科领域高水平人才短缺,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解决科技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在培养层面上,强基计划与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项目中1000名学生的调查,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剖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效果较好,实施“英才计划”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差异明显,但“双一流”与非“双一流”两类高校的差异并不显著。学生专业忠诚度、选题的学科交叉性、科研训练强度、培养满意度、导师专业水平因素都与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正向相关,而所选学科、学习主动性、学校所在地区、“双一流”大学认定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优秀人才培养链条、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灵活采取导师进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3年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以来,兰州大学作为甘肃省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唯一一所高校,截至2022年共选拔432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兰州大学参与培养。创新模式,筑牢英才选拔根基以创新为魂,选拔培养对象为选拔出知识广、素质高、兴趣浓的优秀中学生,甘肃省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后文简称“省级管理办公室”)根据在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或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数量,以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省级示范学校的综合评定,认定英才计划培养中学。采用中学推荐、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将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中学生纳入中学生英才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4.
<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之一,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2009年,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这个计划是同时列入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项目,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心理特征;聚焦核心概念,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凸显了综合性,反映了科技创新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进阶,进一步凸显了适宜性,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加强探究实践,进一步凸显了实践性,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指导学生做科研的首要目标是育人,然后才是引领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成才,进而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培养学生,不仅要教授知识和研究方法,更要传授对待学术及生活的态度,通过做事、做科研磨砺性格,积淀经历,进而成就美好的人生。因此,我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止步于科研素养,更顾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英才计划学员,考虑到他们在知识和科研方法方面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17.
归国     
《留学生》2010,(5):4-4
中国力推”千人计划”今年将分批引五百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日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干人计划”)入选专家专题培训班上与学员座谈,勉励他们争做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8.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研政策、人才政策、科技计划和创新环境是影响科研体系优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认真解决科研体系之间优化整合难、科研体系建设过分依赖科技计划、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科技法制建设不协调等问题,是加快国家高效科研体系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优势,创办科技英才班、实施"拔尖计划",凸显了科教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对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开展科研宣传活动、成立科技创新基地、施行导师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等措施,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科研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