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阐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档案管理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活动记录、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作用,探求更好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序发展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通过搭建高校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高校科技教育团队和大学生科技社团作为其两翼,构建面向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基于由青少年群体到优异个体的递进发展模式,将提高青少年整体科学素质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相结合,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便捷的上升通道.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出台必然会使学校教育方式方法发生变化,文章紧密结合当前政策背景和学校教育实际,从科普场馆、课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分析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提出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在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赛事、科技活动、打造科普阵地和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政策保障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文章总结了当前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进一步提升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健  朱文晶 《学会》2008,(12):46-48
紧密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为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创造青少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5,(14)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少年科学院其直接目的就是希望将其打造成少年科技教育的阵地,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少年科学院概况,东莞科技馆少年科学院教育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少年科学院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并提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亟须改变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建立科学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励全市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巴彦淖尔市政府印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奖励办法》,从今年开始,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是市政府设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科教兴国背景下,有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现代科技建立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掌握并应用现代科技.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效的科普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科普教育工作者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科普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效的科普教育,持续推动科普教育工作健康高质量发展.航空科普一直以来就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这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培养新时代科技型人才的重要措施.面向青少年的航空科普教育,首要的要求是培养青少年对航空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航空知识普及,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并激发其科学思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要素。基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校人才培育现状,从创新学术、商业管理、大国工匠和商业创业四个维度合理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人才指数。结果显示:(1)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与学校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2)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态势。(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区域经济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而高校创新人才也会积极“反哺”区域发展,形成正向循环。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高校应从人才自主培养、校企联合培育、教育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6,(3)
全面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自身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要将这四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共促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创新三师一建品牌建设打造四优生态教育”的思想引领下,紧跟城关教育创办西北一流教育的步伐,结合学校地域特点与学生特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健康快乐智慧成长”为办学理念,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向“科技特色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精品学校迈进。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中课时数有限、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待科技教育的态度不够主动等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可以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论述了如何利用Moodle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翻转课堂”,使“翻转课堂”在科技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从而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13,(6):47-47
日前,江苏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奠基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市、县(市、区)成立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工作机构,加强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要建立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所有中小学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参加科学教育活动,是学校科技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也是青少年全面提升综合科技素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是对于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学校社会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对青少年参与意愿、科技教育活动情况、科技教育成效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通过学校、社会共同合作,并有效解决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短板,为青少年科技科技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21)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来说,青少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开展科技馆展览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少年在科技馆能够直观主动地接受更多科学知识,因此研究提升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了重点分析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外,还探讨了提升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应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足球文化、足球水平的高低是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的,中国足球想要走向复兴强盛,加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其次,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加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时代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则需要创新型教育培养。然而,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升学压力因素等短时间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会扼杀青少年的创新梦想。2012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枣庄市举行的山东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第一次接触创新教育的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激发了开展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  相似文献   

1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精神体现,是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90后”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这将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结合多年思想政治教学经历,运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力求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突出障碍。如何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青年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科技投入,科技、教育与人才工作体制变革,人才开发制度配套建设,创新文化营造等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