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溶《耐寒斋诗钞》在国内几部大型目录书中的著录一直存在出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已较为准确,但没有指出前代目录书中的缺漏,这导致新出《安徽文献总目》也沿用了《皖人书录》中“道光二十二年”的失载。根据考察,《耐寒斋诗钞》有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和民国钞本两个版本留存。通过比较不同目录书中的差异和对两个版本进行比刊可知,“道光二十五年”是正确的成书时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对象并非“家刻本”,而是民国钞本,因此其统计的诗歌数目是钞本存诗数目。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展示了李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4.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的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  相似文献   

6.
和瑛是清朝官吏、學者、诗人,其著作颇丰,种类繁多。《易简斋诗钞》是其仅存的诗歌选集,其诗歌以描摹景、物的咏物诗和描绘边疆的西域诗为主,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人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人文,匠心独运,将“月”运用得出神人化,摇曳生辉,丝毫不逊于前人。  相似文献   

8.
旧时月亦为今时月。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诗人情感的喷发点,它和故国、空城、青山、潮水共同组成了意象之城,供人凭吊历史、感怀人事。  相似文献   

9.
“月”因极其丰富的意蕴而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月”是诉说离愁别绪的依托,是思念故土亲人的载体,是馈赠至亲挚友的礼物,是展开瑰丽想象的翅膀,是攀登理想境界的阶梯。  相似文献   

10.
月亮是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贯穿始终的意象,它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和意向性,一方面指代崔莺莺,是莺莺形象的化身,月亮的变化也是其内心情感波澜的象征;另一方面作为男女主人公抒情的载体和对象,月亮的阴晴圆缺暗示着崔张爱情的一波三折。同时,月亮作为跨越时空的意象和故事展开的空间,它也为崔张摆脱现实社会行为法则的控制、跨越伦理道德的障碍、超越世俗伦理的秩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化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译文与原文实际意义相反的问题。为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分析《月下独酌》两个译文的质量与"饮酒"意象的翻译策略。文章先介绍了目的论的发展与概念,随后依据目的论的三原则,对原文与两个译本进行逐句对比分析,发现了翻译过程中理解诗词深层含义与了解创作背景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译文与原文不相符的主要原因为译者没有完全理解文意及诗词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2.
“然”是从古延续下来的一个词,而‘‘然”在古时有的用法、有的身份在现代汉语中或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或是已经不存在了。本文以远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中齐国晏婴撰写的《晏子春秋》为例,对其中的“然”字词组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然”字词组在这里主要是有“然后”、“然则”、“虽然”、“然而”等四大类,而且每一种都有着一些与现代用法不一样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9):27-28
意象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文本,理解体悟作者的内在情感。《荷塘月色》中出现了诸多意蕴丰富的意象,"月"意象就是其中之一,月下出游,月下荷塘,月下所思,月下联想,围绕"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细细品味"月",延伸探究"月"的丰富意蕴,能给人带来许多美妙的审美体验,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相似文献   

14.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中“月”使用是很频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所指代的是具体的“月”意象.但意象也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指代更深层的意蕴.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月”意象,与中国民族之审美观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生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月”,是文学中永恒的意象,月亮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最基本的象征之一便是自古以来的女性命运。中国的女性作家中最酷爱月亮意象的非张爱玲莫属,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可以说是俯拾皆是。《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摄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与一贯性。全篇共有多处写到月亮,每一种月亮都是不同女性的心境与命运的写照。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意象与主人公曹七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三个女性命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月”的形态、光色、时空等意象特征,阐明古典诗文中“月”这一意象的多边性。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感,生命苦短之叹,冷漠孤寂之情都借“月”这一意象出现于文本中,使得“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理解了月的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具体性,对我们学习或鉴赏一些古典诗文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杉湖十子诗钞》是张凯嵩于清同治年间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广西诗歌总集,历经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编纂特点,对研究广西地方文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赵岐作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依据的文本,知其注释所据为"肸",并非为"盻",注不可从;全面考察"盻"的本义及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盻盻然"中的"盻"应指"恨视也","盻盻然"意为"恨视貌(怒目相对)"为确。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