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2.
“国潮”咖啡馆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文化空间与消费对象,成为愈发具有显示度的空间媒介与文化媒介,展现出了“国潮”文化的历史性、生活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建筑文本的文化符号、实践场域的文化认同、精神载体的文化想象,“国潮”咖啡馆成为当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以“国潮”空间为载体开展国际传播时,应以文化真实感为基因、以文化创意感为底色、以文化生活感为支点,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探索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嘻哈音乐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黑人的文化形式,在传入中国之后,这种音乐形式与其紧密联系的潮牌形成了不一样的青年亚文化。作为当今流行文化中备受年轻人欢迎的两种亚文化,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和生活态度。研究这两种亚文化,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有助于探讨当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该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及观察法,对12位嘻哈音乐人的文化实践进行系列分析,发现:这个亚文化样本在总体上是平等与包容、多元与对话、表达与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文化实践超越了传统亚文化“抵抗—收编”的范式,为当下文化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加深入的“文化杂糅”。既有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源自二战后西方学者逐步建立的学术框架,在面对“新全球化”的新变化时需要补充和修正。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文化转型和变异可定义为“转”(trans)。“转文化”试图从“去本质主义”的立场进入文化生产内部,重新发现在政治经济体系、物质化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传播主体间的权力转化关系。立足于“转文化传播”的理念,只有将文化产品深刻嵌入到在地文化的语境和需求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倪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dragon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dragon的汉译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对非传播工作进入了一个传播主体和路径日益多元化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青年群体怀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发挥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突出能力,参与了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质;青年知识分子还通过学术产出推动了关于中国的知识传播。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青年参与对非传播的能力尚需大幅提升,需要从提升政治素养、培育重点传播主体、加大现有平台利用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探讨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中国元素”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国元素是指中国文化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包容性。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应用中国元素应遵循拒绝标签化、防止偏执化和坚持创新性原则,拒绝标签化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元素视为一种符号进行化简和归类,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防止偏执化意味着不因中国元素的盛行就忽视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特色,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进行多元对话;坚持创新性意味着在传播中国元素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注重与当代艺术和文化形态的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跨文化环境。基于此,该文从服装、电影、建筑和音乐舞蹈等角度对“中国元素”跨文化艺术传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可以为推动中国元素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通过独特的网络语言和多样化的网络行为,实现情绪表达和自我塑造,充分展现群体态度的一种文化现象。该文基于新时代网络亚文化的传播背景,以高校青年为目标群体,研究了网络亚文化的常见类型及表现特征,从身心健康、能力锻造、道德理念、消费观念和价值信念等角度,对高校青年参与网络亚文化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辩证探析。高校青年是制造、体验和传播网络亚文化的先锋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刻探析并正视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双面影响,才能为主流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开辟新的路径,激发思政工作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斗拱结构在文创灯具中的设计应用为主线,探索传统建筑结构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的新思路。运用现代设计理论,观察“斗拱”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传统建筑结构的直接迁移复制”“斗拱”“元素转化的装饰性倾向”,运用体验设计方法进行灯具产品的现代性转化与应用,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传统“斗拱”元素的转化与应用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功能、造型、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设计,将现代审美、材料、工艺结合考虑,实现传统文化在文化产品设计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猛 《文化学刊》2012,(5):36-40
最近一段时间,"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人交际话语中的热门词汇。作为一个贬损意味极强的俗文化词汇,却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其中的文化内涵引人深思。借助大众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可以推知,"屌丝"一词的流行是一场消除差异的网络狂欢,它与目前青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息息相关。对于"屌丝"这一后现代符号的消费满足了年轻人叛逆和自嘲的需要,也部分实现了与精英文化的对抗;而"屌丝"所暗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异化也符合青年亚文化的新奇性特征,反映出青年一代娱乐至上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粉丝文化成为国内青年亚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元,且呈现出诸多与传统影视时代粉丝文化的差异.对国内粉丝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研究,不仅利于增进官方对青年亚文化话语体系特性的了解,同时对理清当代青年追星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与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意义.该文结合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理论,以粉丝社群常用个人理财A...  相似文献   

15.
王墨 《职业圈》2014,(10):126-127
和“富二代”“星二代”相似的名谓和出身,让年少成名的“艺二代”优越与质疑并存。那么,“艺二代”这一出身于“画香门第”的青年艺术群体有何特质?他们对当代艺术界构成何种影响?能否延续父辈辉煌?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自信心和自豪感最根本和最坚实的后盾,也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行,中国也逐步完善了同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和人文往来,并采取了签订双边协议、开办艺术展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诸多策略,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推动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该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出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纷纷涌现,其中,"小清新"文化传播较为广泛。本文主要探讨消费主义语境下"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困境,在对"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分析中发现,"小清新"们往往用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感性经验的话语建构其亚文化身份,而亚文化身份的生产又强烈依赖消费社会语境,这为"小清新"们带来了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方式,现阶段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为各行业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优势。该文以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对其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极大丰富了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美人鱼潜水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该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美人鱼潜水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模式,提出优化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的策略及路径,以期有效提高美人鱼潜水文化的价值和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楠 《对外大传播》2010,(12):47-48
在当今对外宣传领域中,随着科技不断革新,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众多形态各异的外宣载体和成熟有效的外宣模式已为渴求让外界知晓的我们搭建起广阔的平台,然而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围绕一条主线,开展形态多样、产品丰富的外宣活动,将单纯的“新闻事件”,转化为“事件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