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粮食政策,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征收、粮食管理和粮食使用等几个方面,它是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粮食政策的施行以服务于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为中心;充分发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效地保障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确保了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粮食是种特殊商品,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具有公益性、弱质性、风险性和利益的外在性,粮食价格上涨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问题已成世界难题,我国的形势亦不容乐观,粮食价格回归呈恢复性上升态势不可避免;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粮食的“定产、定购、定销”? 本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的指标、农业税和粮食统购统销的数字,已经根据各省市的情况确定。国务院和中共中央要求全国各地以乡为单位,根据国家的农业生产计划,及时地将全乡粮食的常年计划产量大体上确定下来,并将国家对于本乡的粮食购销数字,向农民宣布,使每一家农民都知道自己起码应该生产多少粮食;使有余粮的农民知道自己只要卖给国家多少粮食,自己可以留用多少粮食;使缺粮的农民知道自己能够向国家购买多少粮食。这个重要措施从今年起开始实行,以后每年都要这样做。每年在春耕以前,向农民宣布以上三项数字。  相似文献   

4.
三“世界学习”的课程(一)“世界学习”的中心概念在“世界学习”中,以同目标密切相关的中心概念为基础编制课程.预先设定中心概念编制课程方法有如下好处:(1)使课题(单元)之间具有连贯性,赋与整个教学以方向性.(2)能够明确问题,使问题焦点化.(3)能够防止问题分散、信息过多.例如,教授“食物”的课题,以“公正”与“权力分配”为中心概念的场合强调:富国与穷国粮食消费量的决策的差异;国际性农企业起什么作用;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食粮是什么,第三世界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条件如何等等.另方面,在以“相互依存”、“合作”为中心概念的场合则把重点置于下列问题:我们日常食物来自许多国家;热带水果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之前的种种合作;粮食生产的援助计划,城乡在粮食生产与销售中的相互关系.在“世界学习”中设定的中心概念有:(1)原因与结果,(2)传意,(3)争端,(4)合作,(5)权力分配,(6)公正,(7)相互依存,(8)类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进入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新发展时期,学生全球流动网络的国家格局正经历重要变化。伴随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学生全球流动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国家结构明显,中心与多极并存的全球学生流动网络国家新格局渐趋形成。作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与新兴流动目标国,中国正成为全球学生流动网络中心的重要一极。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引领下,中国未来需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学生流动作为国际教育优先战略,努力成为建设全球学生流动新秩序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想必是妇孺皆知的了。它教育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据权威人士披露:许多国家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供养其人民,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根本。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粮食安全的保障长期倚重于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矫正这种传统的进路。制度是人类行为的起点与结果,它的普遍性、稳定性及权威性的品格能为社会提供稳定的预期,这正是粮食生产所最为期待的,而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鉴此,法律制度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8.
粮食专业户的诞生与发展,对于加速我国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化,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所谓粮食专业户,就是指在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专门或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实体。它和一般农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商品粮生产者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粮食生产前景的系统分析徐兆亮一、甘肃省粮食生产前景的预测为使采用数学模型预测全省粮食生产总产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同时能使多个预测模型交叉检验,在预测时分别采用了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与回归分析联合模型、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它的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 (1 949— 1 964)、徘徊期 (1 965— 1 983年 )、增长期 (1 984— 1 997)三个阶段 ,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 ,预测了 2 0 0 0— 2 0 2 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 ,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 ,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家财政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财政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助。这些补助从形式看进入了农民的口袋,但它增加了粮食的供给,降低了粮食价格。让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因此改变粮食直补政策,增加粮食的需求,是惠农政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问题。去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正式进入了国家工作层面,纳入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2017年国家一号文件和农业部关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将快速进入全面机械化的时代。因此,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的"三田实习"应加强机械化生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农机与农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中国粮食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自然资源并不优越,且正朝着不利于粮食生产的方向发展。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主导权在人,可人的活动并不总带来积极的效果。要满足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必须依靠科技;但是,不能因此盲目乐观,科技不是万能的,它首先必须解决自身可能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情况如何,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大事、国家的大事、党的大事。当前,要把我国粮食生产恢复和超过1984年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本世纪末达到粮食总产量10,000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00斤,就要对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出现的新徘徊很好地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曲靖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下面结合曲靖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情况,对我国粮食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粮食这个永恒的主题,历来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砝码。纵观古今中外, 有粮则安、无粮则乱。对于拥有十一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没有比粮食生产更引人注目的了。然而,就在我们拼命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就在我们的餐桌上,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上粮食却被无情地浪费着。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绥化市粮食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证,粮食生产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大局。绥化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一直位于全省前列。粮食产量多年来保持全省1/4比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整合各方面优势,深入挖掘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省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正>在迈向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进程中,学生处于教育系统的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变革。本期“视点”栏目中,有学者提出应贯彻学生中心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本质与价值,回归教育常识,重构学生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立场转换,构建学生主体的教育评价新生态;有论者聚焦于国际化程度和流动性较高的欧洲国家,分析流动现象的内涵、类型及其发生的深层动因,探讨学术流动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同时并举,这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长期的根本的方針。尤其在当前,在深入貫彻以调整为中心的“調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針,和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情况下,继續发展和巩固民办教育事业,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节約国家資金,集中力量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而且是保証完成教育事业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未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保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有效供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根据粮食生产现实生产能力、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预测全国及各省份耕地资源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从宏观角度对粮食需求与粮食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分析,认为:如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低方案(56483.54万吨),按400公斤、42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得到粮食安全状况两个方案:取40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自给率为98.47%;取42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为93.87%。这说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如果能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本研究最低评估方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区域间协调,中国未来能基本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