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具体落实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缺乏上下联动的引导机制、思政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机制不足、缺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有效评价体系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应从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涵,以厘清其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从政治引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三个层面,剖析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根源,力图从内在导向契合互融、育人理念相辅相成、育人队伍着力点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实践促进改革,用改革完善育人。  相似文献   

3.
蔡杜娟  张秋兰  江秀萍 《教师》2024,(3):105-10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契机,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重要意义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对福建省中职院校师生进行广泛调研梳理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福建工业学校教学实际,以思政课程和语文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中职思政课程与语文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侧重点、课程性质、教学方式方面虽然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因而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广大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建构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体系,进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5.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对实现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厘清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主要原因,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难点破解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教育工作新形势,提出了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课题。在“大思政”格局下,要以“同向”为出发点,以“从同向到同行”为贯穿主线,以“同行”目标为落脚点,立足思政课程的引领价值与课程思政的拓展价值,明辨两者之间由“显性”到“隐性”的关联意蕴;立足任务、课程、实施、环境“四维体系”,明晰“同向”对“同行”育人横向广度、纵向深度、内缘温度、外缘效度由“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机理。要以“价值论”“要求论”“原则论”“动能论”为贯彻索引,筑牢政治“红线”、制度“基线”、内容“脊线”和工作“战线”工程,明晰由“应然”到“实然”的实践路径,为深入推进“同向同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捷 《教育评论》2022,(11):97-103
“大思政课”是持续推动学校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具有大宗旨、大方向、大内涵、大形式,需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然而,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借力各类课程存在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功能相混淆的疑虑、课程教育政治性和学理性难以统一的困惑、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双向关联不足的担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难以有机结合的顾虑。与此同时,“大思政课”背景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面临各学科相互认识不足、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学科建设人才不足、学科教材不足、学科综合应用方法不足等问题。建设“大思政课”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现实路径,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共筑信念信仰、共建制度、共育人才、共制教材、共通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萍  黄海英 《大学教育》2023,(19):74-7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政课体系中的支撑学科,在课程思政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原理课与各门专业课程育人方向和功能的一致性、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天然联系、打破原理课与专业课程学科壁垒的教学需求是原理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逻辑;机械制图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契合性、与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性、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合一性、有助于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生成性构成了原理课与机械制图课程同向同行的实践逻辑。文章认为可以从“工文结合”角度探索原理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提升机械制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政自觉,建立原理课教师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合作交流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根 《教育探索》2021,(4):69-72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价值观,与思政课程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战略地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需要在发挥思...  相似文献   

11.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为了正确地、自信地全面推进这一教学改革,有必要立足古今中外全面考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可知,古代中国形成的德教至上、和谐教育等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和协同学的合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系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列宁的课程教育观、中共领导人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关论述,各门课程的学科教学理论的有关内容,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深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前提是明确课程思政背景,目标是把握课程思政方向,核心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点是实施课程思政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而思政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两者同向同行有其特定的价值意蕴。从个人层面来讲,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从高校发展来讲,有助于确保高校办学方向;从民族层面来讲,有助于实现教育强国。因此,为促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要坚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并强化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既要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又要针对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不断拓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解决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地质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条件。针对如何在“土力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实践,首先论述了思政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对“土力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最后指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6.
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运营和利润分配四大模块专业知识,分析每一模块所蕴含的哲学、伦理、文化及价值体现,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机融合,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7.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在育人途径上有一致性、课程内容上有互补性。思政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8.
思政理论融入专业课程是育人的必然要求,具有人文与科技双属性的移动UI设计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通过剖析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重构了“移动UI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达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探索。目标一致性、方向同向性、内容互补性体现了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融通特性。在排除阻力、凝心聚力、精准发力“三力”驱动下理顺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创新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优化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可形成强大的协同育人合力,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高职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核心作用,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辛文昉 《高教论坛》2020,(5):24-25,40
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通过对线性规划授课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提炼,使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