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槐广场     
美丽的古槐广场位于户县钟楼东南角,是因为那棵上百年的古槐树而得名,政府为了保护古槐树修建了古槐广场。  相似文献   

2.
“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屈原、贺知章、李白到闻一多、艾青都有过令人动容的乡愁诗。由于时间阻隔和人间的离乱,“乡愁”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产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作,其中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和余光中的《乡愁》以感情真挚、意象独特而著称。《一片槐树叶》作于1954年,离开大陆故土已六年的纪弦,凝聚无限乡思乡情于眼前这“一片槐树叶”上:“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连串的“最”字叠用,使这“一片槐树叶”荡起了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设疑乡愁情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关于“乡愁”的诗歌,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上几句吗?(生背诵)师:我们学过这么多的“乡愁”诗,这一类诗歌一般是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师:对,但是今天我们会接触到一首不一样的“乡愁”诗——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二、诵读诗歌,感受形式美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形式美。朗读时,要注意这首诗歌中一些难读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正>【热点美文】一件白衬衫李佩甫大约五十二年前,或许更早一些?那时候,我还在家乡一所小学里读书。那是一座小城市。城虽小,却是有些历史渊源的。这里有满城的荷花,有一板一板走的木桥,有明代的“文峰塔”,且还是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当年,就连我读书的那所小学,名字也是有些雅意的,叫“古槐街小学”。  相似文献   

5.
邬幸岑 《大学生》2014,(13):59-59
某日,我正在寻找北大历史文化地理选题,偶然在一个网页瞥见,“据说,现在的军机处只留下了两棵槐树,在北大学一食堂南门。”学一食堂是北大的“资深”食堂,我立刻想起了把守食堂南门的两棵大树。这两棵古槐被圈护在铁栏中,与周围其他的树相比,它们显得尤其粗壮沧桑。东边的那株向北倾斜,靠铁条支撑着残缺的主干。初夏之时,两株古槐枝叶繁茂,为进出食堂的北大学生洒下一片荫凉。  相似文献   

6.
洛夫的诗表达了沉重的家国乡愁。洛夫的乡愁诗主要抒发对童年的追忆、对家乡的怀想、对亲友的牵念和对祖国的思恋之情;洛夫诗歌抒发的乡悉不仅是“小我”的乡愁,而且是“大我”的乡愁:洛夫乡愁沉重,诗便成为他最了的怀载体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邱桥是个美丽的地方。天空蓝蓝的,还有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在天上散步。大地绿绿的,像一块大毯子;绿油油的稻田、清清的湖水、繁茂的大树,都在绿毯上比美。家乡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最喜欢的就是槐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都有我的槐树朋友。三月份,春风姑娘跑来摇摇它:“嗨,该醒啦!”我的槐树朋友就睁开眼睛,伸着它们胖乎乎的小手掌向春风问好。四五月份,魔术师爷爷拿着魔杖朝槐树的方向挥了挥,槐花就开始探出白嫩嫩的小脸蛋儿。我看着看着,它们就乐了,开始咧嘴笑,一咧嘴笑,清香就充满整个村子,还飘到了村外。  相似文献   

9.
王飞 《教育导刊》2023,(10):16-22
新时代中国式乡愁超越了传统乡愁局限于乡愁主体思乡情绪的狭隘范畴,纠正了西方式乡愁的“乌托邦”幻想,上升为集精神救赎、家国情怀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载体为一体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愁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教育“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即构建乡愁的学校“记忆之场”,拓宽学校乡愁教育的场域;建构乡愁落实的学校“社会框架”,拓展乡愁教育的范畴;以及发挥乡愁接续过去、现在和将来断裂的学校“时间轴”功能,恢复学校教育时间的本真,促进学生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课上,究竟怎样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学生“说”中学生从小读过很多书,听说过很多事,看过很多影视节目,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就奠定他们有“说”的基础。故在作文课上我们尽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去“说”。比如,我在布置学生写《家乡情思》一文时,先用录音机播放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的配乐朗读的录音。然后让学生说出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稍作思索后学生纷纷举手答道:“表现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对割断两岸亲情的台湾当局强烈不满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正>乡愁,是什么?是那棵枯老的大松树下的说书人?还是夕阳下永不复回的无忧无虑的嬉闹?还是那碗简单朴实却让人幸福的老豆腐……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汪曾祺的乡愁是一枚咸鸭蛋,朱自清的乡愁是一块白水豆腐……我呢?让我想想。不过,我知道,有了乡愁,才有远方。我想起了那个早市,“关东豆腐脑,好吃不贵!”吆喝声还时常萦绕在脑中。其中商贩的真诚与食客的热情最为令我想念。那种童叟无欺,那种简单朴实,那种快活,我后来从未见过。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生活环境酿成独特的文学风尚。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在台湾形成了一种“乡愁文学”。由于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各种流派各个诗社的诗人抒写思乡怀国的乡愁诗,俯拾即是。试读台湾“蓝星”诗社诗人蓉子的《晚秋的乡愁》,以窥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正不断开展。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保护环境”这个主题,以“保护葛仙湖”为切入点开展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保护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爱国始于爱家乡在今年的香港中秋晚会上 ,影星归亚蕾的一首《乡愁》朗诵 ,吸引了人们。诗人通过那淡淡的乡恋情思 ,倾述了对祖国深深的眷念和热爱。其实 ,古往今来 ,哪一个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不是通过思乡来表达的呢 ?爱国始于爱家乡 ,爱家乡必须了解家乡 ,然而 ,现在的青少年亟须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有这样三道关于贵阳近代史的题目 ,请初中学生回答 :1、你知道“青岩教案”是怎么回事吗 ?2、你知道贵阳的“二·四”轰炸吗 ?3、贵阳有个地方叫纪念塔 ,你知道为什么那儿叫纪念塔吗 ?初一年级刚进校的学生没有一人能回答。而初二、初三的同…  相似文献   

15.
悄悄话     
夜深了,一位小男孩儿还在灯下苦读,他时而皱皱眉头苦思冥想;时而在草稿纸上勾勾画画;时而伏案奋笔疾书。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老槐树,一棵小槐树,它们静静地注视着小男孩儿。室内座钟响了12下,小男孩儿终于熄灯睡觉了。小槐树感到很奇怪。男孩儿为什么要学到这么晚才休息?它百思不得其解,老槐树好像猜透它的心思,打了个哈欠说:“还不是为了考个高分。为了得高分,那些孩子整天学到深夜,把身体都累坏了。”“为什么要考高分?”小槐树还是感到迷茫。老槐树想了想,说:“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还不是让家里和学校逼的。”小槐树…  相似文献   

16.
马超然 《新读写》2008,(1):24-25
北方,在作者的笔下,裹挟着浓浓的乡愁,让我想起齐豫的一曲《沙漠》:“前世的乡愁,铺展在眼前……”由作者的文字,不由自主地追念起自己的家乡。而后发现,家乡一直暗流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应和着我们的呼吸,从未分别。 作者笔下的北方,就是带着这样的魔力。  相似文献   

17.
闻名全国的迁民遗址——古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原古槐明初枯死被狂风吹折,第二代虽枯萎但仍傲然挺立,第三代古槐,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已高十余米,枝壮叶茂,顽强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的广泛流传,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类比:初定思乡情韵,除去复杂化的导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继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呢?教育学家加里宁说:“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这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了一条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从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家乡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