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必须紧扣时代之需,借助科技和产业,开拓文化市场,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民族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目前这一工作面临“缺乏氛围”“形式单一”“人才不足”“文化冲击”等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民族高校要不断加强环境营造、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化”“数字化”“学理化”和“国际化”。民族高校通过推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守正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应以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为主要内容;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应以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新、创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向需求原因和方针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6.
礼敬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相应的行为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与国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需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沉淀厚积而薄发,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书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土壤并起到催化作用,其未来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中国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属于精神现象中的意识形式,它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与前提,从而提升意识形态的整体归属与认同,又能够推动意识形态普遍化,使之成为最广大群体思想实现高度一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兼备此种功能,具体涵盖宽容功能、达意功能、引领功能、育人功能及交往功能,于是如何采取有效方略使它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在场”,从而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成为必然。新时代需求层次的跃升与多维化、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需要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在场”的实践根据。基于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双创”的科技赋能以及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应该认清传统文化教学重通贯整体、重践履躬行的两大特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弥补现代教育体系专业细分、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的流弊;其次应该认清高校在推动"双创"工作方面的优势和局限,发挥其固有的科研优势,借鉴民间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自主性、重践履、重普及的教学特点;再次应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从培养师生学习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出发,制订出既符合高校自身实际又具有扶持鼓励作用的"双创"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路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状况不太理想,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让教育回归道德本质,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融合创新,将中华...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相似文献   

13.
14.
佘梦瑶 《海外英语》2023,(8):176-17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对于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设置系统的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应用,帮助学生对外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能够通过英语将我国文化传播出去,但是仅仅是英语能力的提升尚不足以支撑当前大学生在国际上表达中国思想,所以,应当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增进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迈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开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以高校为平台,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分析“双创”思想在当地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内涵影响、在校园文化中传承和弘扬的功能意义以及在专业学科中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现实价值,并呼吁社会、高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协作,实质推动开封打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IP。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并经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精华瑰宝,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养分及有益补充。通过分析青年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失序问题,如理想信念、道德行为、诚信教育等方面的缺位,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探析二者之间有机融合的路径及内在机制,希冀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陈伟 《英语教师》2022,(12):170-172+187
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意义,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新时代文化观;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教材;完善英语测试及课程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树立人本理念、培养爱岗敬业的企业精神、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企业的凝聚力等方面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路径。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以保证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包括全面、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丰富有趣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体育领域的渗透与传承,然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