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旨在语境类型视域下,以语言类型学为切入点,对高低语境文化下英汉语中的违实条件句展开考察。研究表明,汉语违实义的传递是语言编码和语境信息交织作用的结果,而英语违实句往往仅通过语言编码传递违实语义,但这种特征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倾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其昀 《中国语文》2015,(2):150-152
扬州方言中,有一个"说的"[so~5·ti],它形式上是由动词"说"加上助词"的"构成的,但它不属通常所说的"的"字短语,而是含有违实(counterfactual)意向的凝固结构。"违实",是指所"说"内容虚假、荒诞、不可信(当然这都是为指称者所主观认定的,客观上未必然)。"凝固",是说它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不能按字为解。凝固结构"说的"之语法功能就相当于动词"说",所"说"的内容,即指称者所指称的违实  相似文献   

3.
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是指由动词与结果类成分非常规组配,表达动作结果非自主地偏离语境中某种预期的语言表达式。虽然造成反预期结果的动作或行为是主体有意实施的,但反预期结果的出现却是主体无意使成的。该类表达式中,动词与结果类成分是一种有标记性组配,动作结果违反的主要是一种社会规约性预期。我们可用"非自主损益"来概括该类表达式的表义特点,不过动作结果以"损"为主,不仅是一种反预期结果,也多是一种反期望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两种文字之间的交流障碍消除。在消除这一障碍的同时 ,译者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 :译者首先对原语言反复感受、综合分析、编排整理 ,最后吸收并转化为译者的思维信息 ,然后将其思维信息转变为目标语的语言信息 ,进而完成语言文化信息“传真”。译者在进行以上认知过程中 ,必然会对其译文效果 (被理解的程度 )有所期待 (即预期 ) :a、译者期待什么样的译文读者。b、译文将会在读者中产生何种理解障碍 ,这种障碍有多大 ?c、译文是否能像译者期待的那样能在读者中创设最佳语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否定违实条件句中的否定词在前件中的句法位置和句法角色分布予以探讨,并进行了认知解读。这种否定是概念化者从主观角度出发,把否定投射到事件中去的一种表现。我们发现从主观化尤其是突显的角度来解释否定词的句法分布,否定违实条件句中的否定现象作为一个系统便逐渐清晰起来。这对于母语习得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听力理解作为一种接受性技能在语言交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预期则是一项处理信息的重要技巧,对听力理解起着促进作用。男女生在听力预期中存在某些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化背景、心理因素、学习策略等非语言因素方面。了解男女生在听力预期中存在的差异,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听力教学。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9.
根据假设度差异,“就算是X”结构存在真实(S_2)、假设(S_1)和违实(S_3)的对立。结构方面,三者常项间存在内部整合度高低之分,即S_2相似文献   

10.
本论述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和英语修辞效果的相互关系。言语交际是受到语言使用常规制约的行为,内化的语言使用常规是心理定势。语言常规在交际的心理上产生对语义结构演进的心理预期。偏离语言常规,打破心理预期,进而凸显特定信息,是英语辞格获取修辞的常见手法。但偏离常规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偏离常规运用辞格修辞的可接受性与偏离的适度性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MOOC)理念进入航空公司培训体系之后,对培训模式和兼职教员都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从分析M00C形势下航空公司兼职教员受到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应对这些挑战时兼职教员需要做出的积极变革及自身需要做的准备等方面内容,得到研究结果表明:MOOC促进教学方式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MOOC背景下兼职教员受到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兼职教员需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超越和重塑;兼职教员需从多方面做好应对变更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东部的产业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而东部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来腾出发展空间。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东部要在向中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实施向西部转移产业。而因为产业梯度的原因,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宜实施“空降战略”,即东部的产业转移可越过中部.直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实施“空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战略目标,慎重选择战略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制约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法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分析国家开发银行之优势,结合农村之现实,论述如何通过开发性金融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海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近年来,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图谋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以便从中渔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存在多维度考量。面对南海的复杂局势,中国应采取切实有效并且稳妥的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的“中国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非法占领和控制了我国南海传统疆域内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是南海主权争端中的主要声索国之一。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动作不断,意欲巩固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该文将浅析近年来菲律宾的南海政策,对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各种行为及其动因进行阐述,并预测菲中南海争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市场失灵的中国经济法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市场失灵假设是经济法研究的理论前提。中国的市场失灵不同于西方,如果完全把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假设作为中国经济法的理论前提,则会使中国经济法暗合着和西方经济法一样的应然逻辑,掩盖中西经济法的差异,误导对中国经济法的研究。而目前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中某种程度上正好存在这一倾向。中国经济法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中西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中去探寻,才能走出一条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