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不可或缺的板块,"十四五"时期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发挥标准在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行业治理方面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标准化的成就、经验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极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6.
7.
王晶 《东南传播》2011,(6):47-49
"去时间化"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dGeertz)在阐释巴厘人的文化经验时明确提出来的.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1934-2006)汲取了格尔茨的"去时间化"观念,并把它引介到传播学研究中.本文尝试阐释"去时间化"概念的内涵,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传播中的具体体现,并指...  相似文献   

8.
张萱 《出版广角》2018,(14):28-31
当前,中国民营书店营销模式已从"O2O"进入到"新零售"阶段,然而,这两种营销模式概念中存在的争议,已成为困扰民营书店理论创新的瓶颈.本文通过移植符号传播学中的"元传播"理论,尝试对两种营销模式进行跨学科解读,通过分析发现,"新零售"模式的核心是技术驱动力.这种高度强调"技术聚合"的模式特征,不仅是目前民营书店行业发展的动力,而且已成为行业的"元传播"范本,并由此发展出了"精准分类与有效转化""及时跟进与无缝配合"这两种具体的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当前信息素养教育所处的环境,对比其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效果和学生体验,总结了信息素养慕课教学的优势,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张新新 《出版广角》2016,(19):18-20
数字出版"十三五"专项规划和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三五"专项规划要点中明确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抓手加以对待,分别在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部分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关注.认真研读规划我们发现,未来五年,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将致力于改革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晋升机制,不断推进人才评估、管理体系的健全,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千人计划",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智库,探索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5.
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本身,就是通过排斥和压制不同意见而实现其影响的.而被压制和排斥的意见和观点往往在舆论不断形成和扩大的过程中被最终销声或湮灭.这样的情况被称作"沉寂化效应".而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那种被压制或排斥了的意见,有时候却又并不是根本错误的意见."沉寂化效应"很多时候常常对那些处于强大舆论相反地位的对象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和伤害.而在一个高度民主化的社会,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言论都应该有自由发表的权利,尤其是那些一时处于弱势的观点,更不能轻易被人为的摒弃和排斥.本文就舆论"沉寂化效应"的实际意义及其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问题,尤其是"沉寂化效应"的产生的社会弊害和对某些个人的伤害问题,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出现了媒体核心业务弱化的"空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原创内容减少、向"互联网复印机"趋势发展、优秀内容人才匮乏.为应对种种问题,发挥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在权威性与公信力、舆论引导、档案保存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文章以《陕西科技大学报》的办报实践为例,提出打造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言论为核心的优质内容,办以专刊专版为亮点的精品报纸,搭建以校报编辑部为新闻中心的全媒体报道平台,拓宽以校报为品牌的媒介传播渠道的高校校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增强信息辨别、甄选和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渠道融合,在新闻的快与准、时效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增加报道的厚重感、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自身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我国"真人图书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为应结合实际情况,接受多种"真人图书"资源,并注重引导,积累经验,以提升"真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连小童 《今传媒》2016,(12):51-52
"内外有别"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经典原则之一,长期以来在外宣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今,"内外有别"原则受到传播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改革契机."内外有别"原则应由传统的外宣范式转化为跨文化传播范式,注重"外外有别""传者有别",以文化为传播的重点途径,以实效性为根本检验标准,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