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新华网12月11日报道:12月10日上午9时,中国科技大学爆破技术公司对合肥市黄山路维也纳花园高层公寓楼进行了定向爆破。据介绍,从楼层数、炸药吨数、雷管眼数这三方面的数据看,此次爆破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楼房爆破之一。作为读者,在看了这样的报道以后,有一种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就是迫切想知道既然把大楼炸掉的原因是“规划部门进行路段改造”、并且还是“在建工程”,那么,为什么当初要把楼址选在这里?一栋18层高的大楼,从立项、选址、开工到主体基本完工,常识告诉我们,要经过多个程序、多个部门去规划、论证、签字、盖章等,而这每一个程…  相似文献   

2.
不管你是否乘坐过美国汽车,但对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李·雅科卡或许都不感陌生。几个月前,当这位既传奇又浪漫,因许许多多故事而闻名世界的“老汽车”,信步走出与他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大门时,他那曾指挥生产过成千上万辆汽车的手便当空劈下:“要同中国合作100年。”“我感到这里的人正在创造历  相似文献   

3.
“朱镕基总理看我们来了!”山西太原市美特好会员店的下岗工人兴高彩烈地互相传递着这个喜讯。 这座占地2万多平方米特大型仓储会员制商店,是利用省运太原公司闲置场地兴建的,安置山纺、山针、山毛和省运太原公司的下岗职工1000余名。 朱镕基总理一进商场大门就被购物群众认出来了,大家热烈鼓掌致意。在小百货商店架前,朱镕基总理得知部门负责人许素珍是下岗职工,便兴致勃勃地与她说起来:“以前在哪里工作?”许素珍说:“以前在山针上班,做挡车工,企业  相似文献   

4.
进入宜兴市政府大院,首先 进人眼帘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 “一号楼”——宜兴市档案局 (馆)大楼。大楼的东侧是一片五 十余米宽,二百余米长的碧绿的 草坪,北侧是浓荫掩影下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去年7月,我们利用在香港举办“抗战图书展览”的机会,经商务印书馆陈万雄先生的介绍,去香港政府档案局历史档案处进行了参观访问。7月20日下午,在商务印书馆李志话小姐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香港政府档案局历史档案处的所在地屯门.屯门位于新界的西南,和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只有一湾(深圳湾)之隔。这里虽是个“卫星城”,远成闹市,但依然是高楼耸立,只是行人见少。上到新益里一号一座普通大楼的6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镶有“政府档案局”、“历史档案处”等中英两种文字的白色大标牌,大门上还挂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彩带和气球,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6.
1 相识 弹指一挥间,我在陕西省图书馆工作10个年头了,可是我与她的相识却是在25年前,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那时的我才10岁,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进图书馆大门的一瞬间,目之所及,是雄伟、庄严、宁静的图书馆阅览大楼以及扑面而来的阵阵书香,还有六、七层高的书库大楼,让幼小的我诧异,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书呢!自此,这里也就成了我儿时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程敏 《新闻实践》2005,(6):38-38
1、5月23日,一名英国广播公司员工在伦敦西区该公司的电视中心大门前阻止其他人进入大楼上班。英国广播公司数千名记者和技术人员当天举行24小时罢工.抗议公司在今后3年裁员大约3780人的计划。  相似文献   

8.
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时节,我们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采访了享有“中国酒业大王”之称的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工作。在这里,档案工作者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一跨进公司信息中心的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锦旗、奖状和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据信息中心主任杨红专介绍,公司档案工作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1989年6月成立综合档案室,1995年11月获得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合格证书,1995年12月,工厂决定将长期属于厂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独立出来列人企业编制序列,建立一个中层职…  相似文献   

9.
《数字传媒》2004,(1):38-39,42,43
在北京北三环上有座著名的电影基地“北影大院”,中国电影集团就坐落在这里。进大门朝左走,经过一座古香古色的大宅院,便来到一座老式小楼房,这就是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核心,“中国电影数字化产业基地”——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0.
何启治 《传媒》2001,(3):29-30
1959年的夏末,我从武汉这个“火炉”来到首都北京,倒真不觉得这里的天气有多么热。只是在跨进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年前刚刚启用的五层办公楼大门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一个文学青年热切的期盼和憧憬。转眼间却就到了1999年,还是在这座灰色的五层大楼里宣布我退休了。大楼还是大楼,只是变成了负价值,老旧得早该报废了;我还是我,只是23岁还算精干的小伙子成了63岁的老人,近视眼镜也加深到1350度,真  相似文献   

11.
鹿璐 《北京档案》2016,(8):42-44
在北京五四大街路北有一幢通体都是红砖砌成的大楼,因这里曾经是北京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所在地,很多人亲切称它为“北大红楼”.北京大学的校舍原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四公主府,1916年,学校在沙滩兴建学生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改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所在地.红楼在建成之后的多年中一直是北京城最高和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之一,但其盛名决非源自建筑本身.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那些生活工作在这里,曾经照耀过历史的大师,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赋予了红楼更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走近《莫斯科新闻》社大楼时,看到了一种感人的景象:大门两侧的贴报橱窗前,阅报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我们中有人挤进去看了看,在展出的周刊上并没有刊登什么新奇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如饥似渴的读报景象天天如此。不用主人介绍,我们就深深感觉到:《莫斯科新闻》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据苏联朋友介绍,在苏联,《莫斯科新闻》与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尽快掌握业务,我决心随摄制组出去拍摄,以便了解电影摄制的全部过程。普选的拍摄,遍及全国各地,我只能去一个地方。我决定去鞍钢。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选择是对的。我和两位摄影师还有摄影助理一同前往。鞍钢正在建设,是五十年代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工程。那里烟囱林立,管道纵横,一进公司大门就象进了迷魂阵。从一个厂跑到另一个厂要走很长的路。上下班时进出公司大门的人群有如潮水一般,极为壮观。我们的采访从鞍钢建设全貌入手,然后决定着重采访哪几个厂,哪些人物。我当过记者,这些采访还能顺利进行。摄影师们经常考虑和注意的却是拍摄的角度,人物的特点等等。我意识到这又是“形象”的问题了。新闻记录电影工作的采访和新闻记者的采访,虽然相通,却大有不同之处。比如,我  相似文献   

14.
东瀛散记     
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与飞机舱口联接的人行通道直达成田机场大楼。大楼入口处并排站着3位着深色西装的先生。这是《读卖新闻》派来迎接我们的外报部次长高井洁司、成田友局长川岛正人和记者高山伸康。略事寒喧,我们去办入境手续。出机场大门,3辆崭新的车体宽大的奔驰也同时在我们面前缓缓停下。我们访问团一行3人,每人行李只是一只箱子,竟来了3辆车,这种盛情中也显示了东道主的阔绰。  相似文献   

15.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16.
“卧底”经常出现在普匪片中。现代传媒人为了一种使命也经常去“卧底”。这里充满着艰辛,更充满着凶险。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行政机关大院被认定为省级园林式单位,而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城步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大楼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3年中国美术家苗乡采风座谈会在这里作为主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大家参观了档案馆大楼和档案馆库房设施,赞不绝口:“城步档案大楼太美了,这里的档案设备堪称国家一流!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18.
档案进馆鉴定是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尚未开展起来。这里所说的档案进馆鉴定是指对即将进入档案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进行二次鉴定。所谓二次鉴定是指在归档鉴定的基础上,对档案保管期限所做的再一次划定。其目的是为了严把档案“入馆关”,切实提高进馆档案质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一)从进馆档案现状看档案进馆鉴定的必要性1999年,鞍钢档案馆组织全公司135个立档单位将1981-1990年期间形成的文书档案进馆。此次进馆历时40多天,共接收档案24301卷。从进馆情况看,一个普…  相似文献   

19.
神圣的职责     
大学毕业后,我踏进了出版社的大门。在我的心目中,书是神圣的,出版社是书的殿堂。记得初中毕业时,正碰上“文革”,乱哄哄一阵之后,就是下农村、进工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碰撞要更多一些。在生命之旅中,我迷惘过,痛苦过,也寂寞过,是书给了我启迪和力量。书籍慰藉我心灵的创伤,也昭示我前进的方向。所  相似文献   

20.
1960年夏,陕西省图书馆旧址的大门,由马坊门改朝向西大街。这在当时是省图书馆乃至西安市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1959年建成的四层阅览大楼成了西大街最高最气派的一幢“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