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历届亚运会的基本情况及前三名获奖情况的文献情报调研,评述了亚运会发展特点,并对亚洲体坛三强在近四届亚运会中获奖情况,进行了总体实力、具体项目实力的对比分析。反映出亚洲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亚运会中的某些运动项目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代表亚洲竞技体育高水平的中国、日本、南朝鲜,在近四届亚运会中竞争愈加激烈,通过对亚洲三强实力的对比分析,以利于互相借鉴、总结经验,选一步提高亚洲体育的竞争能力,促进亚洲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文杰 《体育世界》2010,(11):38-39
亚运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我国已经在90年代成功举办了一次北京亚运会,并且我国即将在广州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本届亚运会的举办必将对广州高校的体育文化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分析此届亚运会的举办给广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带来的积极因素,从多个角度探析亚运会对广州高校体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2年9月24日-9月27日为期4天的第14届亚运会体育科学大会在韩国釜山DONG-A大学举行.亚运会体育科学大会代表亚洲体育科研的主题和方向,为亚洲及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舞台.本文拟对参加此次亚运会的体育科学大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从论文数量、论文级别、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此次论文报告会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亚洲体育科研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4.
南朝鲜在“86”亚运会奋斗目标是获65枚金牌,总分第二名。这个目标是在84年未南朝鲜体育部和南朝鲜体育委员会分析亚州地区体育发展情况后共同研究制定的。 1.增加比赛项目和金牌情况南朝鲜在汉城举办第10届亚运会。84年原定的比赛项目是21个项目,85年初增加了跆拳道(8枚金牌:男8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在亚运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历史与战略两个角度分析了东南亚与亚运会的关系.从历史角度看:首先,亚运会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东南亚板块的努力与贡献,东南亚举办亚运会次数最多,贡献最大,亚运会的历史历程深深地打下了东南亚烙印;其次,东南亚板块竞技体育的实力尽管与东亚板块有较大差距,但终究构成亚洲体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亚运会参与率最高且较为稳定;若干项目实力不俗,在亚运会总体金牌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亚板块.从战略角度看:亚运会作为整个亚洲仅有的统一性运动体系,需要不断发展.东南亚板块应该具备自身的亚运会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可以概括为:适当举办亚运会,以实现体育和政治双重目标;继续以地区运动会为基础,促进地区竞争,增强整体竞技水平;积极支持南太平洋国家加入亚运会,促使亚运会持续、稳定和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们期待着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召开,更希望早些时候了解到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一些情况。大家已通过不少新闻媒介知晓开幕式的安排。可能对闭幕式的活动还处于猜测之中。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定于10月7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根据亚奥理事会章程规定和国外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惯例,在闭幕式仪式后将举办文艺演出或联欢。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已于去年批准了本届亚运会闭幕式及文艺演出的方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此方案日臻完善。目前,大型活动文艺展览部已聘请了10余名我国文艺界  相似文献   

7.
媒介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带来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展示形式和传播途径的优化与升级,如何通过大型赛事的开幕式展示大型体育赛事本身的价值内涵是重中之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杭州亚运会体育展示的应用情况,该文以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作为研究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求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的文化传播理念、策略、方法和经验,基于现有体育展示路径的发展模式,分析杭州亚运会体育展示文化传播功能。研究结论是在实用性和推广性的基础上,为体育展示团队未来举办类似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背景,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就亚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论证亚运会的筹办将对广州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2010年亚运会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对体育核心价值感悟开辟了新课堂等.要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  相似文献   

9.
国际奥委会上席萨马兰奇先生住几次会见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时,除询问亚运会比赛的筹备工作外,还特别关注亚运会艺术展览的情况。届时,将有——卅七展览聚京华亚运会艺术展览是亚奥理事会章程规定的一个必备“亚运项目”。历届亚运会也都十分重视艺术展览工作,把艺术展览看成是一个向各国朋友展示本国传统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看成是一个供各国朋友在竞赛闲暇进行艺术交流和艺术享受的场所。目前,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艺术展览方案业已确定,在亚运会开幕前后,将有37个艺术展览在北京举办。如此众多的艺术展览汇聚北京,必将为文明占都增添艺术风彩,为盛装的北京增添风韵。中国体育展览,是一个全面反映中国体育慨况的综合性展览。今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体育领域,先进的技术对培养优秀运动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国外体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单项体育协会在承办项目上互动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广州亚运会与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过对互动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更好地办好亚运会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也为各单项体育协会自身的发展提供思路,进一步推动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广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与广东单项体育协会的办会宗旨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有着许多共融和相似之处,亚运会的举办将为广东单项体育协会的改革带来机遇,而体育协会在自身改革过程中对亚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也产生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广州亚运会和广东单项体育协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在兼容并蓄中共同促进着广东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育展示中加入了武术表演内容,引发世人对武术表演展示的思考,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表演的价值特点、体育展示的功能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展示目标分析,对2010年武术表演走进广州亚运会体育展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体育展示的未来发展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仁川亚运会落下帷幕,但关于亚运会的讨论远未到达终点,从1974年到2014年,中国代表团的亚运参赛史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从与日韩争金牌榜第一到毫无疑问地稳坐“亚洲老大”,中国体育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仁川亚运会上出现了诸多新问题,也给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亚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将驶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九九○年化京亚运会科学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于一月三十一日发出“关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征文通知”。“征文通知”称:经国家体委、中国奥委会批准,定于1990年9月16日至20在北京举行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大会主题是“体育科学与未来”。学科内容包括:体育理论(包括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比较体育)、  相似文献   

16.
十月七日,第十一届亚运会以中国荣膺183枚金牌的显赫战绩,三蝉亚洲体坛盟主宝座,在北京降下帷幕。这届亚运会的特点有五: 盛会规模空前国际影响广泛这届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神洲大地上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创办40年来,第一次由中国承办亚运会。参加这届亚运会的有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由于海湾危机,暂停伊拉克亚奥理事会会籍及参加本届亚运会的权利。否则,这届亚运会将是亚奥理事会全部  相似文献   

17.
该下决心了     
现在该是很冷静地看待中国在汉城第十届亚运会上的表现了。中国只是在最后一刻才以一块金牌的微弱优势阻止了南朝鲜人在体育上称霸亚洲的野心,这当然是件令举国欢欣鼓舞的事,因为这中间的意义是在体育之外的。然而这种情况,确切地说,也就是仅仅这一块金牌却足以掩盖我们在第十届亚运会上显见的某种并不乐观的趋势。有人曾说,倘若中国最后两个项目失  相似文献   

18.
第16届亚运会拟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亚运会既是广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契机,也是整个广东省发展进程中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广东省具有无可比拟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广东省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东省体育旅游的影响,提出大力发展广东体育旅游的思路与对策,为广东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实现广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自1990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以来,亚运会就成了我国广大体育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国际体育赛事。第12届亚运会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为了配合这次亚运会的举行,我刊从本期开始开辟[亚运赛场]栏目,为广大读者提供有关亚运会的知识、资料、动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广州及大珠江三角洲区域体育旅游业的优势及举办亚运会对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以亚运会为契机来促进发展大珠江三角洲区域体育旅游业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