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学前教育质量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总体情况不客乐观,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与其学前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对其未来的学业成绩具有预测性.因此,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是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快速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政府应重视并抓好学前一年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重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与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现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大多属于一种"家长判定式"的家庭教育,显现出家庭陈旧教育观念与学前儿童成长规律不相契合的矛盾和冲突,暴露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和操作性,要采用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建立"关爱+适度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全面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学前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保障有赖于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原生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并进行教育启蒙。政府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次生性责任主体,应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供给。社会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补充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并为其学习与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为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它也有助于学前儿童情感教育课程开展。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偏重于儿童认知训练而忽视情感成长。以情感的本土文化意义为基本立场,在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儿童这一主体在奠基性诉求、补偿性诉求和提高性诉求的差异性基础上,学前儿童情感学习的支持策略包括:建立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亲子关系,维系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同伴关系;提高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力。  相似文献   

5.
学前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学前行为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学前儿童的行为教育进行分析有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自理能力培养有助于孩子实现独立性发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我国当前农村学前儿童在自理能力培养上严重不足,有碍于孩子正常的成长。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农村学前儿童自理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如何使快速增长的学前教育机构更好地应用探究式教学,促进学前儿童教育,为幼儿提供一个既符合他们成长需要又能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学前教育机构装饰设计的现状及对北京多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与采样分析,以提高学前儿童的探究欲望与教育效果为目的,结合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针对环境创意设计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创意设计对于提高学前儿童探究的欲望和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有效的学前儿童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在传统幼儿教育中,常规的学前儿童游戏虽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其活动的类型、开阔性等对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其对于儿童的成长并没有明显的意义。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一下学前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当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学前三年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如待放的蓓蕾,需要合格园丁的浇灌与呵护。合格师资是保证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儿童幸福快乐成长的重要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办好学前三年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雷茹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112-114
成长需要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创建良好环境,满足学前男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关注学前男生的精神成长,满足其认知需要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前男生专业成长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是在需要理论观照下解决学前男生专业成长困境破解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青岛地区培养和输送幼教人才的艰巨任务。青岛市幼儿教师的主体素质将决定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且影响未来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素质培养。研究教学现状,并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措施,有助于青岛市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所蕴涵的学前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儿童和儿童教育。他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师职业信念、以教育爱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进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教育生活方式以及基于儿童生活的教育观等诸多方面,对当前中国的幼儿师范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儿童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过长期的保育实践和探索,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日本学前教育中关于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要求都越来越明确,这也是日本学前教育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教师在每天最基本的工作中,重心就是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增加体验。所以,无论是以布置环境为主的日常的基本工作,还是相关的研究或进修,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围绕着“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重视孩子的主体活动”,开展符合每个孩子发育和成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是摆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对安徽省全椒县247位农村留守幼儿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留守幼儿占学龄前儿童的65.7%,他们与父母、监护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留守幼儿监护人和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应将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杜威“无目的学前教育”与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不谋而合:反对为儿童设定人为培养目标,儿童教育不强迫、不勉强、顺应自然.中西方教育思想在此碰撞交融而赋予兼容性含义——无为自然教育,该理论观点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财政资助政策主要是解决学前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它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高水平和高质量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而两地在对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师、幼儿及其家庭的资助方面各有特色。开展港台地区学前教育财政资助政策比较研究对于推动内地学前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以来,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经历较大起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学幼儿数量等方面逐步恢复。但与湘、鄂、赣、浙4省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量、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几个方面不但没有发展甚至不如以前,存在学前教育供给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等矛盾和问题。必须认清这些问题并克服之,学前教育事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是无功利性的,幼儿教师不仅自身要正确对待游戏教育,更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游戏,使"幼教小学化"不要借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股东风愈演愈烈。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园课程的选择以及评价体系的"无目的性",以免给"应试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个"繁衍"的温室。游戏的愉快性是游戏的本质所在,幼儿教师要真正地把游戏看作幼儿发展的活动,不要把游戏仅仅作为吸引孩子的"噱头"。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一直备受全社会诟病,青岛市也不可避免面临此类问题。扶持和鼓励社会投资学前教育是政府投入的有益补充。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社会投入存在诸多问题:政府作为学前教育的投资主体投入不足;学前教育收费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前教育收费监管不到位;学前教育的管理手段滞后。应当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投入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学前教育投资,其中政府主导是扶持和鼓励社会投资学前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Teachers’ attitu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being vital to the succ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E). With pre-school student population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many children experiencing this as their first involvement in formal education, the attitudes towards IE of pre-school teacher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pre-service pre-school teachers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IE in this population. Participants were 139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arly education students studying at 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generally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IE, despite having concerns regarding their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 Attitud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vary through years of study of the undergraduate degree; however, postgraduate participa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ower attitudes. While those who completed a tertiary-level unit on I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display positive attitudes, neither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persons with special needs nor practical classroom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ttitudes. Experience, however,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erceptions of self-efficacy. Findings imply the presence of uniqu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ttitudes of pre-service pre-school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ucture of pre-servic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