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汉语声母中定母与澄、神、禅、喻四、邪母在上古的关系,前辈语言学家都提出过假定。《春秋》三传异文显示了上古汉语定母复杂多变的演化轨迹及定母与澄等五母之间关系的密切,更使我们倾向于认定喻四、邪两母古读定的正确;喻四在汉初已与定母分化;邪纽的分化应晚一些  相似文献   

2.
学界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谐声字、上古传世文献中的假借、异文和中古韵书所记载的反切。本文立足《郭店楚墓竹简〉这一出土文献所反映出的战国楚地声母系统,从出土文献语料和spss统计软件两个角度分析探讨上古舌音和喉牙音在介音[i]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舌面音照三声母这一历史音变过程,从而证明中古照三组声母有舌音和喉牙音两个来源,而不是简单的“照三归知”。照三组声母在介音[i]的影响下还能进一步演变为齿头音。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向来分为三科: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古音学”以研究先秦古音为内容,也可称为上古汉语语音学。“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韵书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韵书基本上代表着中古音的原貌,所以又可称之为中古汉语语音学。“等韵学”则对《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亦可目之为中古音系的声韵配合图表。比较起来,三音  相似文献   

4.
《广韵》异读字是确定上古异读字的重要依据,在上古音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论证了依据《广韵》异读字确定上古异读字收字的原则、制约上古异读字收字方案的因素和确定上古异读的方法。认为那些体现上古音的音韵内容、音类特征和语音规律的《广韵》异读,应该推源到上古,并确定其上古音韵地位;《广韵》中还有一批中古时期乃至宋代新产生的异读,不反映上古音的音韵内容和音类特征,不能作为上推上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知庄章流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庄章.汉语语音发展史上三系声母的代表字.知.指知、彻、澄.这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的名称,在等韵图中排在二等和三等.排在二等的,习惯上叫知二,排在三等的,习惯上叫知三.庄,指庄、初、崇、生、俟,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属照组,因为等韵图中排在二等,所以习惯上称为照二.章,指章、昌、船、书、禅,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属照组,因为等韵图中排在三等,习惯上称为照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探究普通话f声母在闽南方言中的痕迹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闽南方言的语言实际,揭示了上古无轻唇音以及中古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的语音规律.闽南方言的部分双唇音保留了上古声母无轻唇音的语言现象,而部分舌根清擦音也变相地反映了中古唇音分化的语音规律.在闽南方言这一共时语言平面上,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汉语的历时语言现象,即汉语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以“类同变化同”的语音通则解释禅母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分化,总结禅母类变规律,以“古无今有难”语音发展事实为根据,提出中古禅、船同类,禅母在中古应是浊塞擦音的意见,为禅母的类变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照系二等音上古归精系。具体体现为: (照二)庄[ts]→[ts] 精Z (床二)崇[dэ]→[dz] 从(穿二)初[ts']→[ts'] 清C (审二)生[s]→[S] 心S 禅[э]→[Z] 邪1、表现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上: ①、帻、箦(现代皆读zé;《广韵》侧革切,庄母麦韵),啧(zé;《广韵》侧伯切,庄母陌韵)、债(zhài;《广韵》侧卖切,庄母卦韵)、积(jī;《广韵》资昔切,精母昔韵),迹(jì;《广韵》则历切,精母锡韵),渍(zì;《广韵》疾智切,从母置韵),都以责(zé,《广韵》侧伯切,庄母陌韵)作声符;(下四例省)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上古韵部至中古《切韵》、《广韵》已经重设藩篱,至今则紊乱而全无涯涘可寻,其实上古韵部界限至今虽然紊乱,但尚有踪迹存于今音,唯今人多未措意于此而已。假如上古 M 韵含有《广韵》A、B、C 三韵,A、B、C 三韵目之今韵(韵腹、韵尾,不计韵头)为 a、b、c,上古 N 韵含《广韵》C、D、E 三韵,C、D、E 三韵目之今韵为 c、d、e,M_1为 M 韵  相似文献   

10.
唐末僧人守温的“三十字母”是对中古声母系统的总结,归纳。《韵》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略有不同。上古的声母系统不同于《广韵》,普通话21个声母是中古36个字母分化,合流的结果,利用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普通话声母教学。  相似文献   

11.
潘景 《文教资料》2012,(27):118-120
《魏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本文对《魏书》序数词进行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发现《魏书》中的序数表示法形式多样,展现了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完整的序数称数体系,序数前缀"第"大量使用并逐渐成熟,呈现出鲜明的中古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汉生 《天中学刊》2007,22(1):81-84
从先秦到中古时期,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上古时期的《史记》和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的人称代词进行历时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并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梁书》连词进行穷尽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照中古其他文献,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和概括《梁书》的连词特点,可见《梁书》连词充分体现了中古汉语成熟期的语言特色:沿用上古汉语的旧词占极大优势,新生连词大量减少、呈现出规范化倾向,表义更加精密,音节构造较上古汉语有明显变化,词汇的双音化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的话     
与上古汉语、近代汉语相比,中古汉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需要加强中古汉语的专书、专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萧红的《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一文选取了中古汉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对其中的疑问词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还与同时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上古汉语而言,中古汉语副词序位变化较大,出现了一些上古汉语不存在的序位安排,其表现形态更为丰富;这些变化大都又被近代汉语所因袭,只不过序位安排愈加灵活,同时,中古汉语某些副词序位逐渐消失,趋同与现代汉语;制约汉语副词序位演变的因素包括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在具体的副词位置演变中,有时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中古、近代汉语中不存在副词作后置状语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广韵》中从“甫”得声的谐声字为主要材料,结合上古和中古的声韵地位分析,总结该谐声系列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演变情况,并运用比较法和材料分析法,揭示该谐声系列的语音演变及发展规律,为深入进行谐声系统的语音演变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     
正与上古汉语、近代汉语相比,中古汉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需要加强中古汉语的专书、专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萧红的《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一文选取了中古汉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对其中的疑问词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还与同时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及裴注中语气副词"其"主要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其次为推测判断语气、反诘语气等。这与《左传》中"其"主要表示推断、反诘语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看出语气副词"其"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用法变化。  相似文献   

20.
“长城,被中外人士誉为‘人类文明的纪念碑’,列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这段话引自人教社职高《语文》(第一册)124页。在该页下面,编者只对“中古”作了注,而对“七大奇迹”却只字未提。 关于“世界七大奇迹”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上古(公元前二世纪)的“世界七大奇迹”(就上古“七大奇迹”而言,笔者亦见有两说,此处择其一说):(一)埃及金字塔;(二)巴比伦空中花园;(三)埃弗兹的月亮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