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醒》描写了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丧失主体意识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这里具体分析了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其后为追求独立与自由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指出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  相似文献   

2.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3.
《觉醒》中的埃德纳在身边朋友的影响下,走上了觉醒之路。她追求自我的行动不仅不被当时的男权社会允许,甚至得不到理解。然而最后埃德纳的死亡,并不是绝望的结果,而是对大海呼唤的回应。大海既象征死亡也象征新生,回归大海使她得到另一种层次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4.
刘琳  魏华  苟凝霞 《考试周刊》2011,(82):37-38
《觉醒》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女主人公艾德娜是十九世纪女性追求独立、追求自我的典范。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觉醒之路。虽然意识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艾德娜仍然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最终只能以回归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著名小说,描述了一个女主人公艾德娜逐步觉醒并走向死亡的过程。艾德娜的觉醒过程分为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爱情情欲的觉醒和对整个社会现实的觉醒,她的觉醒使自己陷入了一种绝望、无助孤独的状态,艾德娜最后在绝望中的死亡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大海和水的意向频频出现在小说《觉醒》中,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探讨大海和水这一集体无意识对女主人公艾德娜觉醒的寓意。大海的拥抱和抚慰让艾德娜发现了自我,使她经历了从无知到顿悟到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姗·罗林斯受男权社会压迫而形成的"理智"的"完美天使"形象,在面对男权社会不断的禁锢中,内心世界开始觉醒,因此,她不断追求、寻找自我,最终以死为代价冲出"天使"的枷锁,获得精神自由,同时也以死亡的方式无声地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觉醒》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艾德娜以投身大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自杀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充满着争议。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命运消极的妥协,有的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无论对小说的结局有着怎样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2.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觉醒》中,作者凯特·肖邦对态度资源的使用表明她同情女主人公,认为婚外之情并非有罪。作者把情感词,判断词与鉴赏词结合使用,来构建艾德娜的情感觉醒框架,使读者能够分享那种情绪反应。但是作者忽略了她的意识形态远远超前于同时代人之事实。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因此采取抵制性的态度。她用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影响读者和同时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努力,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她对人际意义构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觉醒》中的困惑——兼评肖邦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肖邦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身上。埃德娜对自身存在有着种种觉醒及其觉醒后的困惑。在男权为中心社会里 ,女性追求独立与解放几乎是不可能的。肖邦在母性价值观念、婚姻对女性自我发展的限制方面也提出质疑 ,但她无法解决女性自身存在与自身解放的悖论 ,尚未认识到 ,妇女解放不是女人自己的事情 ,而应是全人类的事业  相似文献   

15.
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是苦难的负荷者、牺牲者,她们没有自主意识,更没有生命的觉醒,女人的任何一种举动和价值都不 会是自我给予的,包括她们的坠落与升腾、生与死,她们的悲喜剧都出自作为男权象征的历史之手。《源氏物语》中紫姬和《红楼梦》中宝钗这两个 男权社会中“最完美女性”的悲剧告诉我们:在男权社会下,她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绘了女主人公埃德娜想挣脱家庭的牢笼和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重重枷锁而逐渐觉醒和反抗的过程。埃德娜的觉醒是全面彻底的。通过分析埃德娜三个层次的觉醒,即精神觉醒、女性角色和女性自我冲突的觉醒、性意识的觉醒,揭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困苦和挣扎,从而探讨女性追寻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17.
《简·爱》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但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追求独立自由、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其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女性视角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劣势地位的女性推进人们的视野,对妇女的权利、地位、能力等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表现了简·爱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对于激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学玲 《考试周刊》2014,(91):2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女性形象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9.
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是一个经典的社会问题剧,它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夫妻关系的冲突转变,从而描写了故事的主人公娜拉的完美蜕变,也最终从一个"玩偶"成为一个自我觉醒之后的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权主义者。娜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指引女性在解放道路上前行的照明灯,因此,娜拉最后出走时的那一响亮的摔门声并不是婚姻失败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是自我觉醒之后追求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一部重要的志人小说,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追求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追求平等,敢于打破男权一统的局面。无论在才智上、胆识上、人格上、思想上,她们都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