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金"脱实向虚"中国金融风险攀升近年来,中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资金"脱实向虚"的状况,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而不进入实体领域,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过程中还要求维持较高的收益率,客观上使得金融机构只能不断地提高杠杆,金融业规模整体不断扩张,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相似文献   

2.
央行“121号文件”及其它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采取适度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它既可以优化行业结构,又可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最终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和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向银行借款已并非易事,积极寻求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发展呈现“脱实向虚”现象的背景下,从企业高管的角度出发,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分析师关注这一外部监督机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过度自信正向影响企业金融化水平,过度自信的高管更倾向于配置较多的金融资产。在分析师的外部关注与监督下,高管过度自信引发的企业金融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进一步传导路径分析表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在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过度自信的高管具有的风险偏好性是导致其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丁建国 《学语文》2003,(4):12-12
一、问题的提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新教材篇目,怎样向学生讲授,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恐怕很难讲清这“虚则虚矣,实则亦虚”的内容,况且它是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因此,教学上应不落窠臼,教法上该有所突破,把抽象化为具体再交给学生,使他们对课文“好之”、“乐之”。再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琪 《文教资料》2014,(3):10-12
介词“朝、向、往”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都能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状语,表示方向处所义;“向”和“往”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补语,而“朝”则不能;“~J+Np”和“朝+Np”可以表示对象义,而“往+Np”则不能。上述差异与“朝、向、往”在语法化进程中的发展密切相关,词义的不断虚化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顺序。  相似文献   

7.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0.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1.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虚”,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12.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3.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虚”,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2008年年初发布研究报告称,2007年有100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报告同时认为,每年100万大学生的就业难,发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周边一些国家的整体背景中,值得关注。这一报告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是“实难”还是“虚难”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周甲辰 《天中学刊》2007,22(1):42-46
“虚静”的观念不仅为道家所独有,而且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讲究辩证统一,重视家庭的作用并具有内向性等特征,所以“虚静”被看成是通往自由之境的必由之途。追求“虚静”也就是追求自由,抓住了自由,也就抓住了“虚静”说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6.
[虚实定义]“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所谓“实题”,则是一些…  相似文献   

17.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中所弥漫的务实倾向,以及大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务虚性,使大学语文正在慢慢地被边缘化:面对整体务实的大环境,大学语文教育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握好“实”与“虚”这两点。“实”的方面,一、文学与生存之道的紧密相连是大语教师们今后可以着重发挥的地方;二、用“实”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虚”的方面,“虚”是文学的存在之本,大学语文在务实的同时,不能丢弃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9.
“虚壹而静”是荀予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虚壹而静”之法才能不被蒙蔽,达到“明参日月”的“大清明”境界。通过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它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整体和谐性、辩证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教学意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并且是许多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研究教学意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整体美、情感美、动态美。教师创造教学意境需具有“虚静”的心境,视“对话”为理念支柱,以“模糊”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