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报刊上出现的一些失实新闻,有作者采写稿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编稿方面的原因。许多假新闻确实是作者为追求发稿量或为获取稿费杜撰出来的,这肯定是作者的责任。这方面我不谈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报刊的个别编辑也应反思,媒体出现失实新闻也有他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4.
编稿"五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篇稿件.  相似文献   

5.
近日,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要求档案编研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大力度,多出精品。 在《郧县档案馆珍品档案(第一辑)》书稿上,胡玖明批示:“《郧县档案馆珍品档案(第一辑)》是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编研的一项新成果。该书从不同侧面反映郧县清末、民国、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性、观赏性、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为送稿者编了顺口溜:“走在路上象兔子,到了报社象孙子……”提起送稿,我也有苦衷。随着自己的写作功底日渐厚实,我对送稿的希冀渐渐淡薄了。然而,使我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的还是第一次向新华社寄稿之后。那是1973年初春,我所在的部队响应中央“关于造田还民”的号召,集中近一个团的兵力和大批车辆机械,在伏牛山腹地的伊河滩上,筑起了一条长310多米的拦河大坝,帮助西河村造良田160多亩,我认为这个题材很有新闻价值,多次深入现场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写成了《解放军驻豫西伏牛山区某团指  相似文献   

7.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8.
我曾到报社和电台学习,常见编辑摇首叹息:“唉!有些通讯员的字写得太草了,看不清、猜不透那龙飞凤舞的‘天书’,真没办法!”去年底,我到一家电台编辑部学习编稿。在处理来稿中,有位部队的作者寄来一则消息,大意是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在成都军区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夺得第一名的事。从稿件的内容看,值得编发。可是,字写得潦潦草草,仔细猜测,没眉目,又拿着稿件在整个编辑部巡回请救。编辑们都只是摇头.无奈,虽然浪费了这么多精力,也只好忍痛割爱。作为党报的一名通讯员,我特别注重把字写得让编辑老师看得清楚。据了解,编辑对通讯员的印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讯员的稿件质量;其二,就是通讯员写字的认真程度。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渴望好稿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本人当编辑时间不长,却饱尝了“等米下锅”的焦急滋味。那种心慌,时常搅得人食无味、坐卧不宁,有时候竟到了内火攻心的地步。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  相似文献   

10.
做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的通讯员,要想写出又多又好的新闻,困难是有的,但并不是没的可写.我的体会是,立足本单位、放眼全社会,处处留心皆有稿。立足本单位,不仅仅要了解本单位的现状,还应该熟悉本单位的过去以及对未來的展望,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本单位的新事物,写出有新闻价值的稿  相似文献   

11.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12.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县报,怎样在报纸上体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如何才能经常做到压长文、写短文,小报小办?关键是要从编辑部自身做起。一是先刹编辑部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县市小报,目前长风仍很严重,要刹“长风”,首先要刹总编、副总编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几年来,我们太谷报的总编、副总编在组织采访、撰稿、编稿、发稿、审大样等各个环节的关口上,都注意刹“长风”,除个别确有较大新闻宣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土木工程类书稿中有些字词与名词术语常常使用不当或错误,有些数值精度前后设置不统一,还有一些数值格式问题也因排版而出错误.现结合工作中的认识,参考有关文献,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传媒业发达,仅南方、羊城、广州三大报业集团每天就有5份日报1份晚报,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报使出浑身解数抢夺独家新闻。一家有独家新闻,其它报纸就会出现漏稿漏编的情况。怎样才算漏稿漏编?漏稿、漏编的类型有哪些?如何界定?追查漏稿漏编有何意义和作用?在认定漏稿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每月10万字,编辑部的同志组稿、编稿、校对集于一身,相当辛苦,很不容易。今年5月上旬,新华社办了一个学习班,来自全国的130多人参加,在和学员交谈中,好多人说这个刊物对他们帮助很大。在与地市县报的同志接触中,也都谈到《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7.
给消息稿配言论.一般是稿件篇幅大言论篇幅小,通常言论的文字量比消息稿文字量要小三分之一强,常常以编者按、后记等形式出现。但在实际编稿过程中。对特殊稿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出比消息稿篇幅大而效果好的言论。一次,我接到工地通讯员的电话.说他们工地有一位从学校分来才3个月的大学生,利用旧汽车的底盘.设计了一种新工具,解决了将大圆钢管运进容积有限的引水洞进行安装的运输难题。次日一早,他就传真来300多字  相似文献   

18.
提起送稿,我也有难说的苦衷。然而,使我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的还是第一次向新华社寄稿之后。那是1973年初春,我所在的部队响应中央关于造田还民的号召,集中近一个团的兵力和大批车辆机械,在伏牛山腹地的伊河滩上,筑起了一条长310多米的拦河大坝,帮助西河村造良田160多亩,我认为这个题材很有新闻价值,多次深入现场采  相似文献   

19.
基层报道员,生活在基层,和基层干部群众吃、住、工作在一起,接触的事物多,能发现的新人新事也不少。可不能见啥写啥,要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从凡事中发现不平凡的问题,抓住值得报道的事,并写出新意来。我所在的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每当秋忙时,农民们都有先种军属麦、先割军属稻的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我想从大别山区拥军优属这个角度写一篇稿件,可这类稿子在报上见得多了,再按这个角度写,就没多少新意了。我并不急于求成,继续深挖。1988年夏季,全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持续了三个月,受旱面积达56万亩,全县秋粮减产0.635亿公斤,比去年少收40%,有的干旱严重的  相似文献   

20.
《普通人的故事》是大众日报的一个名牌栏目,并获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为了增加这个栏目的可读性、形象直观性,我尝试着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采写了《杨金明:爱心创奇迹》、《房东奶奶张静怡》两篇新闻稿,两篇稿件发表后,当日就被评为优等稿,开创了这个名牌栏目用摄影形式报道的先例,受到大众日报编委们的好评。通过这两篇优等稿的采写,我受到以下启示:一、深入生活发现素材摄影记者只有多深入生活,才能了解和发现许多方面的新闻线索,有了好的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抓拍到一些有情感的、典型的精彩瞬间。2000年3月10日,在德州市德城区官屯乡堤岭村采访,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