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素读”是要求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何谓感悟呢?感悟是指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透过文本言语的表层意义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对文本进行一系列品味与揣摩、审视与重组、提炼与升华,从而领悟作品内涵,发现理趣。语文课的阅读感悟旨在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或某一面,深入挖掘,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因此,在每一堂阅读教学课中,我们都应找到文本中能刺激学生积极感悟的动情点、兴奋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感人格的完善和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对话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习云 《快乐阅读》2011,(26):87-8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然而应试教育的阅读方式导致阅读主体的缺失,阅读成为非主体性的阅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倡导童趣阅读,情感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奎礼 《学语文》2006,(5):50-50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不少老师常常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只是注重文本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拓展,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一现象有专家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扭转,因为阅读教学万万不可脱离文本。  相似文献   

6.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教师认真研究。纵观当前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三种常见的对立现象引起笔深思。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8.
刘雨晴 《海南教育》2014,(22):37-38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揣摩,让学生在长期的感悟、体验和揣摩中自悟自得。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注重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讲解,特别是注重文本的思想、精神、品质等人文内容的挖掘,不注重教给学生怎样进行有效阅读的知识和方法,更不注重让学生经历有效阅读的具体过程,这不能不说有失偏颇,这也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语文教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教育面向大众,语文教学要面向每个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正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一味的给学生灌输文本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没有在接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而现在有部分老师又过分淡化文本教学,根本就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堂课中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甚至加入学生的表演、画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陈艳 《中学文科》2005,(5):30-30
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教学效率不高是眼下语文教学不争的事实。近年,在阅读教学中,我在“读、背、解、评”做了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戴荣 《学语文》2005,(6):54-54
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入是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通常。说明性背景知识如课文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简历、创作风格流派、具体的创作原因等相关资料主要放在课首,既引发阅读兴趣,也便于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课文;而解释性背景知识,如某些词语、句段涉及的典故、习俗等人文知识。多在课前预习中引入解决;至于对比性背景知识。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深化文本内涵,宜放在充分感知课文之后的深刻体会或研究探索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用好文本。文本链接,就是把教材当作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引子,让不同的文本互相参照,互为勾兑。让学生在纵向的拓展阅读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与充盈;在横向的拓展阅读中,求得文本内涵的映射与凸现。在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基础上,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秦春 《教学与管理》2002,(10):48-50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耗时最多,效率最低。一直引起人们关注。作为阅读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数百篇课文,段落大意、艺术特色、中心思想等记了几大本,最终却很少有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审美、探究能力。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大多是将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作为静态的物件,进行“碎尸万断”式的分解,而泯灭了课文的灵性,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沟通,进而使学生情感得到薰陶、灵魂得到升华、人格得到提升.是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意图和寻找“切入”点。《药》是篇小说,它的教学意图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力,并且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意图也大致如此,不过各有侧重罢了。意图一旦确定,用什么手段来切入更是个关键,更是个很见功底的问题。切入手段的选择,首先是要看能否切入文本内涵、揭示文本的要旨;再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王晓兰 《甘肃教育》2006,(8A):27-27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之一,阅读教学的所有任务都必须通过读来完成。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就是要将科学、高效的读书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乐于读书、勤于读书,最终学会读书。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读者理论的确立,文本成为一个流动、变异的动态系统,它的意义绝非仅是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寻找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形成自己对作品创造性的阐释,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与外语教学有着不解之缘。文章在语言与文化,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上探讨了阅读中的文化教学,阐述了文化教学在阅读课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以文化教学相匹配的以文化项目为导向的阅读教材。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讨论很多: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热闹纷呈的小组合作探究。这些使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也都“动了起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个人觉得,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仿佛有一样东西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9.
一、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惑 1.阅读主体的迷失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将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阐释作为唯一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唯一尺度。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坚持“启发诱导”,却是千方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预设的框架中。这些认识尺度过分求同的取向,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本阅读与人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构成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称之为“素质”。可是,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却对这个本质问题置若罔闻。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转盘上惯性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