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保留下来的诗文被后人编定成<陶渊明集>,并广为传诵.本文就其诗文中"奇"字的义项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这篇文章选入中学课本经久不衰.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师用书>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翻译使人有一些不解.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有经验的教师发现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中焦点存在于"悉如"一词,它们是:  相似文献   

8.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9.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来熏陶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标新立异、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12.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一生之"实录"(萧统<陶渊明传>),然而又是文字极为简约的"实录".<五柳先生传>的内容要点可以归结为读书、饮酒、贫困三个方面.本文就此提供翔实资料,以作备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为代表,分别记载了两个繁简不同的陶渊明"无弦琴"故事,它们在后世都有广泛的流传.其实,这两类故事是诗人不同饮酒场景的写照:简单型(第1型)说的是独饮,复杂型(第2型)则为共饮.同时,它们又有不同的寓意:前者重在表现玄学化的人生观和审美方式;后者却在表现道教灵宝派"道以无心宗"的思想,以及对道教步虚音乐的艺术性模拟.  相似文献   

15.
赵福楼:之前和一位老师交流,他说执教<五柳先生传>一课,问及学生对"五柳先生"(陶渊明)如何看待.有学生回答说,我不喜欢.他很诧异,问"为什么".学生答:"他嗜酒如命,不讲礼数,行为怪诞,简直就是一个酒鬼."其他学生都加以附和.在教研中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五柳先生"其人和文本不能准确理解,与他们的认调能力有限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都呈现给读者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青山绿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和平安乐的社会空间,在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美好的空间封闭于外面世界的打打杀杀、混浊污秽,这空间寄寓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理想当然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收录了两篇<庄子·秋水>中的故事:<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就"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19.
西晋陆机在<文赋>里总结了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有名论断,概括了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中凝固成的另外一个传统--感性主义"缘情"传统.自祭文是出现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哀祭文.从汉时的班婕好到晋时的陶渊明,自祭文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寄情抒怀的一种重要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