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发秦州》诗有"汉源"一词,明清注家多以为是同谷别名,将其地望定在同谷(成县)飞龙峡。据唐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所载,"汉源"是在乾元元年(758年)由"上录(禄)改名汉源"的,故治在今甘肃西和县境内。孙启祥先生在《杜甫研究学刊》撰文《〈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提出泥功山不在成县,而是指徽县青泥岭。然而,成县西北泥功山至今称之,其北麓是杜甫由秦州南入同谷的必由之路,有古代碑刻为证。  相似文献   

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散文写作,同古代诗歌写作一样,都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最早的散文家,都是历史家;最早的散文,都是历史著作。那时,一类以记言为主,如《尚书》,另一类以记事为主,如《春秋》。《汉书》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春秋》文  相似文献   

5.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前夕,天水诗人胡楚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过和耳闻目睹的事实次第写出《秦州光复见闻杂咏》二十首,多层面反映秦州起义始末,"直可作为辛亥革命在秦州的史料来读"。但秦州起义过程复杂,诗体表现,毕竟难以尽述事件厚委,因此结合相关史料对"杂咏"逐一疏证方可窥见其所咏事件之全貌,也可佐证衡量"杂咏"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尧典》岁用366日之时代考《尚书·尧典》载:“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期”指一年,谓一年有366天,此与现代所用一回归年(从春分点至春分点)日数为365。2422日迥不相同。但笔者以为此与...  相似文献   

8.
《孟子节文》一书是朱元璋命人删节《孟子》而成,以其所删内容,对照分析朱元璋在维护皇权、君臣关系等方面的言行,说明朱元璋的专制思想与孟子的“君轻”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孟子节文》一书的出现是明初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也是朱元璋个人专制思想特点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尚书》敬语的分布与类型,阐述了《尚书》敬语的功能与影响,提出了研究《尚书》敬语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11.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刘雁翔教授撰写的《杜甫秦州诗别解》一书于2012年12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甘肃天水市)所作113首诗作的注解之书。按内容性质分为七辑:第一辑秦州杂诗之什(20首)、第二辑遣兴之什(15首)、第三辑交游之  相似文献   

12.
冯国瑞,教授,陇上学者,著述丰瞻,对弘扬陇上历史文化贡献极大。重要著作有四类:甘肃石窟艺术发掘有《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金石考释有《天水出土秦器(秦公簋、秦车輨、秦公钟)汇考;》文献辑佚有刘宗郭仲产佚书《秦州记;》先贤表彰有《张介侯先生年谱》、《守雅堂稿辑佚》等,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兹为辑考,以供地方史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14.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西去,客居秦川(今甘肃天水市),在这里住的时间很短,一共只有三个月.由于自身经济困难,他前投奔的杜佑和赞公的生活也不优裕,都未能给他以较大的帮助.他本曾打算在此营建牺身的草堂,因而未能成功.所以,诗人在秦州生活得并不愉快,主要依靠采药和卖药来维持生计.他在《发秦州》诗中即说:“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消忧.”当时,诗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如以前,使他简直无法在秦州呆下去,加以吐蕃的势力已经逼近洮州、岷州,不时传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诗人之冠冕的高启并非死于文字狱,而是死于他与张士诚政权的关系及其苏州人的身份。元末群雄割据,高启生活在张士诚统治下的苏州,与张士诚政权的关系密切,对张士诚颇多肯定。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对曾经依附过张士诚政权的人和苏州百姓大肆迫害,此时的高启多陵谷沧桑之感。《上梁文》仅仅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6.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17.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晋语》为《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尚书》一样,《晋语》以记言为主,同时叙述历史、传记人物。在史传文学中,其语言独具特色:含蓄而流畅,生动而严谨,优美而准确,灵活而工整,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技巧。《晋语》运用语言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史传文学的语言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一部最早记载夏、商、周时期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源头。它以记言为主,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该书中的"五誓"就是统治者宣扬治国思想的典型之作。从治国思想核心的天命观、任人唯亲和选贤举能的任命观、严厉惩处的军纪观和不得外戚干政的执政观四个方面,对《尚书》中体现的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新出土《周故大将军西阳昭公墓志》与北周庾信撰《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分别记载了宇文廙和宇文广的生平及家族世系.两位志主为北周皇族嫡亲,曾任秦州刺史一职,其家族对北周王室立下过赫赫战功,与陇右秦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据墓志记载,志主宇文廙籍贯为河南洛阳,与北周皇族出身武川不符,通过考证可知,宇文泰通过建立府兵制、改变皇族及士兵的郡望姓氏,广幕关陇贵族,使得北周在和东魏与梁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墓志对于宇文廙籍贯的交代,是北周皇族改郡望之历史确据,和北周建国前期种种政治行为相暗合,为我们深入了解北周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两通墓志的记述较《周书》本传更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