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意识过程虽往往不易察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为深入研究无意识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表明受许多边界条件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无意识思维动机是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动力源基于以往无意识思维研究范式,本研究通过无意识理论知识学习以诱发被试的无意识思维动机,探究无意识思维动机对。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论述了无意识存在的客观性,讲明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无意识活动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情节的无意识进行分析,用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探寻小说创作中无意识世界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野草》的一系列繁芜意象散发出大量无意识活动的信息,表现了无意识活动的一些明显特征。《野草》的无意识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两个层面。相对于个人无意识,关于民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更能体现作家对存在的深邃态度和伟大心灵。  相似文献   

7.
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演变的主要过程模式有 :个体无意识变异——部分人有意识 /无意识模仿变异——群体有意识 /无意识模仿变异——泛群体无意识自然变异——全社团无意识自然变异。另一种过程模式的第一步是个体有意识变异 ,其他与第一种过程模式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演变都会完成 ,有的演变在中途就中断了  相似文献   

8.
荣格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激活,艺术家成了集体无意识和族类的代言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0.
宝宝向十七大开幕式敬礼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国主义行为的表现,这完全得益于幼儿园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经常采取无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无意识教育往往比有意识教育更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我们提倡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形势下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无意识虽然是意识中心外围的、非理性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但它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不过是未加注意的、不知不觉的意识阈限以下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不处于人脑意识的中心,但它却是人们统一认识整体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如无意识感知、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表象等。无意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行为也有明显的支配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无意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因此对无意识教育的本质、特点、方式以及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试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无意识思维是否等同直觉,本实验研究发现:(1)被试的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在表征极化上并无显著差异,且均更关注极端室友;(2)无意识思维和直觉在表征聚合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的聚合分数显著高于后者,且只有无意识思维产生了表征聚合。上述结果表明,无意识思维并非等同直觉,二者属不同思维过程。本研究建议从更细致的角度探讨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机制,以增进对无意识、自动化思维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德育工作既包括对学生的系统有意识的教育,也包括无意识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抓住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无意识教育,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本文以一个初入高中的男孩为例,具体阐述了无意识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意志行为能在无意识条件下自动发起和执行,此种无意识意志行为被称为无意识目标追求。无意识目标追求具有类似于意识目标追求的某些特征和功能,但却有着相对独特的产生机制:其发生依赖于目标表征的可及性和目标状态的渴求性。无意识目标追求与意识目标追求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当两者兼容时,效果相互增强,呈叠加效应;两者冲突时,呈相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论无意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常与梦、酝酿、直觉、顿悟等无意识心理现象相联。无意识与创造有着密切联系,无意识对创造活动起着动机作用;无意识同外显认知结合帮助个体形成新颖独特而适宜的创造物。探讨无意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创造活动的心理加工机制,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论无意识教育确立的客观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但在目前关于无意识教育的研究中,理论界尚缺乏对“无意识教育确立的客观依据是什么”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探讨。本文认为,无意识教育确立的客观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人的无意识接受心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论依据、教育实践的现实反馈依据、时代的环境条件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歌中的无意识王玉民无意识是始终伴随着人的思考而存在的。就文学创作来说,由于诗歌这种体裁的特殊性。诗的创作在调动无意识力量参与方面,比其它文体尤甚。李贺,由于他自身个性、气质和遭际的种种特点,使他的无意识世界尤其丰富,他对自己无意识世界的潜力的挖...  相似文献   

18.
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的情绪理论和研究中,大部分心理学家都把主观体验作为情绪的中心成分,强调意识经验在情绪产生和情绪状态中的作用。然而,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人类无意识心理的关注也有很长的研究传统。例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无意识动机的关注,早期认知心理学家对阈下知觉的研究等。自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家Paul Rozin(1976)提出的认知无意识的概念后,无意识情绪问题逐渐引起情绪心理学家的兴趣和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无意识情绪的存在。当前,无意识情绪研究的趋势如下:(1)从以往关注于阈下引发的情绪向关注于主观体验经验转变,即无意识情绪的关键证据是被试表现出情绪反应的征兆,但是没有报告任何情绪经验上的变化;(2)从以往关注于情绪的正负效价的无意识向关注于具体情绪的无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早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关无意识的论述与研究就已出现。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无意识研究从哲学思辨走向了实验研究。本文追溯了无意识研究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对无意识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批评模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以揭示文学活动中各种无意识因素为目的。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是“关于无意识的科学”①,那么精神分析批评也就是关于无意识的批评,它“致力于考察艺术品中的无意识意义,研究作家所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动机和作家的无意识趋向”。②。在精神分析批评看来,从意识层面考察文学所得到的判断是表层的、片断的和不完整以及不彻底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人们所没有意识到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