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吸纳民众智慧,回应民众关切,武装民众头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实质。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灵魂,大众化是目的,三者虽然定位不同,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之中,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存在着不断的思想位移:革命时代,时代化引领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初期,大众化引领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引领时代化和大众化.从横向看,当代中国面临的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和新旧马克思主义并存决定了时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三个重大的理论范畴。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有机统一内蕴着丰富的理论思维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使命。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而中国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逻辑前提。理论思维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相互促进的现实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主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多重动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过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展开与聚焦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鲜明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演绎的本质规律,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被首次提出。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明晰3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中明确“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深刻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方向;二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在“为什么行”的思考中明确“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奥秘,是永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源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涵是:与国情相结合体现民族性,与群众相结合体现大众性,与时代相结合体现创新性,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求实性。中国化是前提和核心,时代化是品质和动力,大众化是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列在一起,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形式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理论”立足实践基础、遵循人的根本、回应现实关切,内蕴“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与现实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群众掌握理论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和物质实践的作用,进一步触及现实世界,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迸发出的真理力量、强大生机与无限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和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6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时代”的统一,根本上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着“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化马克思主义”与“化大众”的统一,主要强调的是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系列成果,若无法实现大众化,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转化为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60年发生指导作用的一个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是在整体性推进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过去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党;是因为党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一切优秀品质,又获得了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得到极大发展,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扎根在中国大地,转化成了物质力量。党今后要能继续成功,归根到底要靠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历史主动精神是主动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由其社会阶级地位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主动推动历史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大目标前进的精神,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精神的统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入探究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指导.这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又充分吸收西方有益成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但完成这一任务不能仅靠喊马克思主义口号,而是要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没有坚实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表现为准确认识中国实际,做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表现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表现为,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创造了语言通俗易懂,意蕴内涵丰富,思想认识深刻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全新论断标识着党对坚持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理论前提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承继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品质。从根本途径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并在系统回答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党和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回答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成果为引领、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力探索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并作出系统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笃行真理的过程,是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并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新境界”的理论价值在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原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在于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进而指导新实践、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伟业。“开辟新境界”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和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