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博士在《德育其实并不枯燥》一文中提到:“道德学习这个词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更强调人是可以学习道德的,并且人是可以自主地学习道德的。”不难得到,道德学习突出的是人有自主地学习道德的倾向。与人一同出生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学习的潜能”。儿童强烈的道德智能期待最重要的两个平台——尊重和公正。道德学习至少与三种因素相关联,即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时空影响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因素至少包括:学校教育(包括来自老师的、同学的、课程学习的等)的影响、家庭教育(包括来自父母的等)的影响和其他社会上(包括与外界的接触、媒体的作用等)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冯专 《西藏教育》2022,(11):20-22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的发布,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明确了本学科必须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但对何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不同的教育家却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今时代,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最基本的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1)拥有道德观念;(2)具有道德能力;(3)言行一致;(4)尊重道德多元化;(5)终身德育。对于怎样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要确立两个理念:(1)教师自身要树立道德楷模;(2)参与性德育。  相似文献   

4.
<正>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准确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对理解把握学科性质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六个维度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进行深入解读。一、课程定位:强调道德和法治(一)具体变化。2022年版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相比较,由强调品德到强调道德和法治。  相似文献   

5.
高锋  鲁兴树 《福建教育》2022,(30):18-21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要培养有道德的人,教育必须是道德的,学校必须是道德的。然而,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常常会出现不道德现象,产生不道德问题。因此,要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学校教育自身的道德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学校的文化传统,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河海实验小学”)把建设一所有道德的学校作为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愿景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今年,在我省试点班课程中,开设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这既使此类考试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也为学生提高思想素质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了条件。这一课程体现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结合,它可以使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道德和法律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作用。所谓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如课堂教学、舆论宣传、榜样示范等)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包括道德原则如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如为人民服务等、道德范畴如义务、良心、荣誉等),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强…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精神超越性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具有审美特质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重视道德意识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需要对人进行个性培养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人的潜能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综合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战略论(科教兴国,培养跨世纪人才);教育主体论(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教育发展论(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目的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教育改革论(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凝练核心价值导向,聚焦课程之间的融合实施,以创设情境为载体,构建有教材支撑、有学本教学、有活动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凸显德育课程内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境创设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下面我就第二部分给大家做一个解读,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分四个学段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每个学段包含五个学习主题,其中都有“法治教育”学习主题。所以理解开展法治教育时应该讲什么,充分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对这四个学段法治教育学习主题分别包含的内容要求及它们的核心内容、基本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先看第一学段,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课程的性质确立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3.
薛文军 《天津教育》2023,(18):54-56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深度学习环境、搭建深度学习桥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学习,不但能够更好地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也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颖 《福建教育》2022,(30):8-11
<正>社会情感能力,是人认知能力之外其他能力的概括性表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人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目标实现等多方面能力成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朱军  王悦 《人民教育》2023,(20):71-73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现实空间、活动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获得素养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  相似文献   

17.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道德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道德成长。探究道德成长需要弄清楚它的理念架构、成长需要和实践策略。道德成长理念的架构包含道德成长的概念、过程、机制和价值。道德成长需要有完善生命结构的需要、呵护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道德成长实践的策略有: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建构适宜道德成长的课程,创设滋养道德成长的课堂,开展锤炼道德成长的活动;根据人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践行。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课程标准发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根据。在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呈现与以往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前进的方向,进而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的角度检视道德冷漠,可以发现教育功利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道德冷漠生成于物化教育。要减少道德冷漠现象,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教育目的层面,将"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有限"回归;在道德教育层面,"专门"与"非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要改进现状、相互配合;在日常生活管理层面,营造适合道德情感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