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高校师生之间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新信息技术“娱乐”化教育,与后现代碎片化、平面化的内容合谋,模糊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界限,对传统教师和学生身份予以了祛魅。在对传统师生身份祛魅的同时,也为新的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契机。重建媒介意识,把教与学放到一个去等级化的新语境中进行互动,不失为一条重构新型“老师—学生”共同体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查每位教师写的“周随笔”,我认真阅读那一篇篇“从课堂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透着师生心灵对话情韵的随笔内容,我已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变成了一个忠实的读者,一个虚心的学生!仲亚老师在《爱的回报》中讲了一件教师节的感人故事。那一天的班队课,当她推门而入时,班级的学生手捧五颜六色的纸花像欢迎电影明星那样撒了她一身的缤纷!而当学生在班长的指挥下,齐向老师行队礼,齐祝老师节日好的时候,仲老师才注意到黑板上已写满了“祝老师节日快乐”的祝  相似文献   

3.
要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实属不易。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处处时时关心、热爱学生,并以良好的师德去感染他们,才能用真心换得真情。首先,要动情。“爱其师者信其道。”生爱师是师爱生的必然结果。教师要始终以自己赤诚的爱心,饱满的热情,在师生之间营造信任、亲密、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当学生发现或感受到教师关注、喜爱、激励自己时,他们同样会对教师油然而生喜爱敬慕之情,萌发“学不好老师教的科目,就愧对老师的关心”,把学习当做愉快的事情去做。这就是老师的动情效应。其效果表现在学生十分喜欢教师的课…  相似文献   

4.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5.
魏建玲 《科学课》2008,(12):50-50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6.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7.
一、多变以前上音乐课教室布局是“秧田”式课桌椅布置,教师高高在上,也不利于学生做律动或舞蹈表演。我尝试着把桌子拉到一边,让学生坐凳子,有时围成圆形,老师在中间讲,或围成“V”型、“U”型等,教室里留出较大活动空间,让学生活动。有时干脆师生都坐在地上,我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二、多听以前的教法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把歌曲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给学生留下完整印象。我想,一首流行歌曲,老师没教,家长也没教,但学生却会唱。这说明学生是听会的。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尝试着让学生多听,让他们在聆听中去感受音乐,体…  相似文献   

8.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有人用顾城的这首诗来形容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其实,距离的长短是由老师决定的。当我们老师用真情去唤醒真情、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时,师生的距离就可以最小化,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师生篮球观摩赛中,双方比分紧紧咬住。忽然一个学生在抢球时,无意把一位老师撞倒了。这个学生马上甩掉手里的球,迅速扶起那位老师,还不住地问:“老师,摔着没有,摔着没有?我扶您到医务室去看一下。”神情十分不安。可这位老师一声未吭,只是揉揉关节,又投入了比赛。那学生显得很难堪。比赛继续进行。当教师队比分落后于学生队八分时,球场上争夺得更加激烈了。抢球时,一位老师把一位学生冲倒在地。学生艰难地想支撑起来,可实在站  相似文献   

10.
孙岩 《河北教育》2003,(5):27-27
学生学语文的情感来自于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鲜活故事: 记得,我和我班的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当我真诚地说出“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时,孩子们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之间是零距离。难忘记,新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在英语课上我尽量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该如何…  相似文献   

12.
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年龄与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比较容易产生代沟。T老师课堂上对学生“刁难”的不当处置,使师生之间的代沟加深了。“超女、QQ他都听不懂”,在学生眼中,他是个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老叫我们在书上划杠杠,每次课前都要背上节课的内容,背不出来就罚抄20遍”,陈旧、简单、呆板的教学方式,甚至还夹带着“罚抄20遍”的变相体罚,使学生“不喜欢他的课”;老气横秋,自以为是,总认为学生“吃的饭还没我吃的盐多”,再加上不尊重学生,在课堂上骂学生“你去当狗”等侮辱性话语,T老师未能受到学生欢迎、与学生之间有着深深的代沟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3.
一、“讲议”结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步体会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议”结合的方法。“讲”,就是在老师点拨上让学生个人讲,在小组里讲,在班里讲。主要讲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形成或推导过程和算理,讲解题的思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  相似文献   

14.
当同学犯错误或者违反纪律时,要不要把同学的行为告诉老师,这是许多中小学生都面临过的痛苦抉择。有时,老师会为了维持班级的纪律或仅仅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要求学生“揭发”那些“坏学生”或背地里向老师“打小报告”。利用学生间谍提供的“情报”,常常成为某些老师控制班级的重要手段。对这些做法,大家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去想它意味着什么,对学生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在我从事“青春热线”心理辅导的这些年里,碰到这样一些个案:他们有的是因为“揭发”了同学做的错事,而被同学疏远、排挤和孤立,倍感痛苦与孤单;也有的是…  相似文献   

15.
陶芳菊 《湖南教育》2002,(22):42-42
一、当小医生。低年级学生刚接触汉字,很容易写出错别字。为了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每次课前,我都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小医生”的游戏。课前准备好一批“病人”,如“fōng风、hù父、jīn经、己个、花圆”等,课堂上用灯片或多媒体放出来,让学生戴着医生帽上台“诊断”。学生总是煞有介事,十分认真地把“病人”“诊好”,有的还不忘说出“病因”,我总会夸他们是医术高明的“小医生”。二、做小老师。在复习形声字时,我提出当小老师的要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找到比较多的形声字,并说出形和义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可以分组合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爱学并主动去学并非易事。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交往活动,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老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往往不由自主地把课堂变成了“没有学生的教学”。体会到这一点,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备课时在备学生方面多动心思,在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时,老师不能和学生去争彩……  相似文献   

17.
多少年来,学校的教育活动是被动式地进行的,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所谓“距离感”表现有三:其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墙垛”。师生之间常处于一种“我教你学”,“我灌注你接受”,“我出试卷你答题”,“你犯毛病我训斥”的关系,老师的权威、尊严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儿童不敢接近老师,不敢爱老师。对老师不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怎能感兴趣呢?其二,是学习者之间的“隔膜”。同班同学在学习上,道德行为上,相互之间漠不关心,谁成绩下降了,谁道德行为出了偏差,很少有人为之焦虑不安,这是真正的隔  相似文献   

18.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20):31-31
教师需要超越“老师说”话体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老师说”“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即“老师说”话体。这种话体反映了教师主体“自我”的隐匿和“知识权威”的宣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自我意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超越“老师说”话体,教师不仅要增强自我意识,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重塑自己的教育言行,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塑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由“我一他”关系转换为“我一你”或“我一我”关系,以师生的平等对话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师生间如果有一层“厚障壁”,就会使师生感情产生隔膜,情感交流受到堵塞,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丝毫界限,老师也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教师一旦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教育效果也是不会很佳的。我主张在师生之间挂起一道“门帘”,让学生看不到老师的全貌,给学生一种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不少学校,我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一些小同学,欲走进老师的房子,无不流露出一种胆怯和惴惴不安的心理;有的往往几经徘徊,却不敢走进老师的房里去。 为什么学生视老师房子如畏途,或索性长期远离这个“禁区”呢?据我分析观察,这其中原因决非学生所致,也不是他们故做忸怩之态不愿和老师亲近,而是有些老师人为的、自觉不自觉地为师生之间放置下这个不该出现的障碍。有些老师,往往总喜欢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子,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