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民国时期由于外国侵略引发庚子赔款,出现教会大学,促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研究思考能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提供一定历史经验。本文从民国时期入手,以教会大学为切入点看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雏形,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研究中世纪大学对我们了解西方现代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给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此之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基本上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推进。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成因和特点,可为当前我国大学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元 《高教探索》2012,(4):105-110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主要是在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大学寻求学术独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急需转变等因素影响下适时而起、应时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对这些动因的深入分析探讨,一可为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及舆论支持,亦可为当前我国大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留给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经验是当今大学发展的雏形,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运作方式都受到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为当今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力图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最为出色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中世纪大学对当今大学教学活动的影响,对当今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给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此之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基本上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推进.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成因和特点,可为当前我国大学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考察圣三一大学与科克大学单一法学学位与复合型法学学位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爱尔兰本科课程设置具有必修课少而精、注重讲授与研讨会相配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法律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型学位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等特点。爱尔兰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给予我国的启示是,应当精简并合理设置法律必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发展国际交换生培养项目、创新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分计算与转换、文凭、学位与证书体系课程体系、选课制度、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等方面独具特色,分析英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特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刚性教学计划模式,开发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完善质量与监督评估制度,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学位,通常是由高等院校或专门机构根据修读课程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研究方面或专业方面的成就授予个人的一种称号。现代意义上的学位制,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迄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学位制的最初出现则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古代阿拉伯国家以及中世纪的欧洲。在中世纪的欧洲,学位是作为一种在大学任教的许可证而问世的。学生修毕大学课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是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大学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同步的。本文将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变迁过程划分为草创期、规范期和改革期三个阶段,并分别就每个阶段内制度内容的变化以及制度变迁的成因与影响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大学学位制度、学科建设、教研结合以及学术独立的发展路径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梁:中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效果如何,现在可以做一番讨论。我感觉,学位制度已经由盛而衰。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生扩招过快,使中国学位制度的声誉受到影响。毕:对中国学位制度的评价,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却无法回避,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博士迅速贬值。硕士、学士就更不用说了。梁:学位制度是西方的产物。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现代大学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但在学位制度的建立上,始终非常谨慎。老大学里有研究生制度,比如清华、燕京和后来的西南联大,还有南开,都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教育史上,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国女子学校的萌生和发展。民国时期的南京汇文女中是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女性色的课程设置一直备受关注。在对民国时期南京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借鉴其良好的课设设置经验,来规划当今的女校课程,特别是女校校本课程,从而提高女性的自我认知,提升女性的综合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妇女的解放,推动了我国近代女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终于经过清末的萌芽发展而逐步确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主要包含自由、独立、民主及社会关怀四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外语界和翻译界围绕着"翻译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不该建立,一直激烈争论,话题不断。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大学翻译学科的产生、民国时期大学外文系的翻译教学(师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著作与讲义)以及大学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等三方面的初步考察,指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事实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大学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体系,不论有意还是无意,继续漠视这一历史存在,既不利于中国翻译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又加剧了目前"大跃进"式的"浮夸"学风,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大学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移植了西方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元,奠定了我国现代大学的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实为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权力的分配问题。蔡元培、梅贻琦等民国时期教育家主张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理念,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妥善地处理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诸多主张和措施并没有得以实现,但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参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对大学学位需求显著增加、高等教育机构超越传统二元模式、高等教育学位授予权逐步扩大至非大学领域等因素,加拿大设置副学士学位、应用学位、联合学位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以满足加拿大学位需求,但在制度建设中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术漂移”现象、缺乏国家学位认证程序及审查机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流动性相对较弱等问题。借鉴加拿大经验,我国应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证书的实践导向,建立统一的国家学位证书资格框架,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标准和认定程序,进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侧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以及层层考核的学位审核制度等先进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文章以哈佛大学等三所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课程设置和学位审核制度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本有大学,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中国传统的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崛起于民国时期。本研究在了解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从总体层面上民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社会背景分析;以及具体层面上,国内的上层力量——政府、教育行政当局;民间力量——社会各界先进力量,即校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私立大学;国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多元影响——教会大学、留学教育、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等方面解析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意义的学位与研究生制度均源自西方,是在清末民初移植西方大学制度时引入中国的。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之建立,始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专门学位法规的颁行。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拟订《学位条例草案》;1931年,国民政府草拟《学位授予法》。1935年4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根据这些法规,各国立大学研究院陆续进行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授予考试合格者以硕士学位,逐步建立起现代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