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这是个最喧嚣的时代, 这是个最孤独的时代, 我们和一切的距离前所未有的近, 我们和一切的距离前所未有的远。 在这样一个时代, 孤独的人似乎依然如张楚歌中所唱的那样可耻。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什么?它不是信息时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崩溃留下了一个被市场营销和阴谋论填满了的空间,大肆宣传各种物品,却很少提到社会。是什么明显的变化标志着这个时代与之前的不同呢?对我来说很明显,这个时代是孤独时代。一个月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孤独已经成了年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为主体,反映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百年兴衰中蕴含的孤独,影射着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背后的孤独,隐喻了全世界每一个民族在独立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孤独,更展现了超越时代与民族、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带来的形形色色的孤独,甚而我们可以从中透视自己内心深处贯通宇宙人生的相同的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究竟是何内涵?从“爱”出发,我们也许可以真正窥得“孤独”的奥义。  相似文献   

4.
名家寄语     
《大中专文苑》2011,(7):M0002-M0002
在人类步入集体失语的孤独时代,如何从内到外地进行孤独的修炼,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功课。孤独其实是一个净化的过程,由心到身的净化,排除各类不利信息带给我们的不良反应,减少伤害身体的杂念。阅读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有时选择原路返回,回到故乡,回到自然,回到一棵草、一朵花、一条虫的身边。我们方能见到生命本真的原型精神。  相似文献   

5.
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相似文献   

6.
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和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形象特质有同有异。她们都是当时时代的另类个体,却拥有不同的生命过程,走向了不同的结局。《私人生活》和《简·爱》中都大量提及了"房间"这个意象,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意象来探讨倪拗拗和简·爱的孤独与女性意识。我们可以发现,简在追寻的路程中渐渐消除孤独。倪拗拗在人生的开头是不那么孤独的,但她却越来越孤独,并学会在疼痛中享受孤独。简捍卫自由平等和尊严,是女性意识的萌芽,而倪拗拗则是反抗男权、控诉社会,是当代女性意识的具化。  相似文献   

7.
"孤独"始终是女性文学不变的底色。庐隐、萧红和张爱玲更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书写孤独的典范,她们分别从时代的孤独、无家的孤独以及生命的孤独三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中挥之不去的孤独心绪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本文试着从亲情角度来解读他内心孤独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相似文献   

11.
心地澄明,不为物转。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喧嚣,那么陶醉于瞬间的刺激?为什么那么喜欢咖啡的悠闲,那么迷恋与自然一体的旅游?明白了,我们的内心孤独。它藏得很深,左右我们的行为,又无法察觉。我们把孤独看做是我的对立,我们在逃避、在掩饰,用生活的喧嚣欺骗自己。其实孤独本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要正视孤独,在孤独中享受久违的宁谧和安详,给心放个假,做一次最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12.
“忧郁病”青年是众多西方经典作家共同关注的永恒形象,他们因找寻不到人生意义而陷入到孤独忧郁中。忧郁病青年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是个体独立意识,但也正是孤独,使他们走向了悲剧命运。忧郁病青年的产生有时代悲剧病因、深层悲剧因素和个人悲剧内因。对忧郁病青年形象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经典文学的认识,更启示我们从逃避生活走向面对现实、从寻找意义走向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家寄语     
《大中专文苑》2011,(5):M0002-M0002
在现实社会中,孤独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完全社会化的精神现象,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中,孤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孤独源自我们的体内,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周期性地在我们身上不断显现,它只是它自己。  相似文献   

14.
14岁的孤独     
14岁的我们,有着太多的蓝色的忧郁,难言的感动。都渴望倾诉,忙忙碌碌的人群,有谁在意我们的生活?夜幕降临,一切隐入不可知的深渊。站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角落,任孤独侵蚀和嘶咬,而我们却拥有一个不肯面对世俗的灵魂。孤独使人深刻,使人摆脱心灵的依附。孤独中的欢乐是淋漓而又真正的。孤独的心灵是蓝色的时空,丰腴的是天上闪烁的星星。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始,孤独而终重要的是立于孤独而不被它压倒!14岁的孤独,淌下我的泪水14岁的孤独@覃伟斯  相似文献   

15.
朱国忠  陈志祥 《师道》2008,(6):39-41
如果孤独就是彻底的与世隔绝,如果我们的教育生涯全部浸没在孤独的冷涩之水中,那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然而,在我们整日地忙碌中,连一点保持自我积极反思的孤独都不复存在的话,那又将怎样呢?  相似文献   

16.
鲁迅生活在世纪更迭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驱者,面临薯东、西文化的历史大碰撞。先驱者与民族大多数的思想的巨大差距,导致先驱者的孤独。鲁迅的孤独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反省,具有现代意义的品格,而在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反省中,我们深深地体悟到鲁迅对于那个黑暗社会的正视、否定和抗争。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 《师道》2002,(5):35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  相似文献   

18.
童年时代值得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那时候我们都是怀着一颗无邪的心开始生活的。尽管当时的条件很糟糕,然而最初的道路上,陌生的麦地里命运的小甲虫会随时亲吻我们的足迹,岁月不肯为我们镂刻壮丽,只是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布满了孤独与艰辛。可是,我们并不怕,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梦想在延伸。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孤独的孩子就像镶嵌在夜空的星星,一个个独立而沉默地存在,闪烁着孤单却美丽的光亮。其实,正确理解孤独,勇敢摆脱孤独,是一个强者的风范;从孤独中,我们得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孤独中,我们得以冷静地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最佳的人生设计,这正是孤独感给予我们的最大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客观条件看,老年人是精神孤独的易感群体。随着生理条件、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居住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出现了认知能力衰退、家庭角色边缘化、代际观念差异大、社会网络萎缩及社会交往断裂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可以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基于资源补偿、社会支持、自我强化等维度构建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体系,改善老年人目前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状况,促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社会嵌入,实现老年人参与数字平等化的社会再生产,助力数字时代智慧养老,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