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4月6日-21日,我率“中国幼儿科技教育赴欧考察团”赴英国、法国、德国等六国考察幼儿教育,所获甚丰。现将在英国考察的所见所闻记录于下,与同行们分享。 英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接待我们的曼彻斯特市斯托克港(Stock Port)教育局分管教学业务的官员、斯托克港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首席领导、学前教育负责人琳达(Linda Clowes)女士说,近五六年来,英国政府对早期教育愈加重视。因为政府认识到,对整个国家“学前教育是国民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对每个家庭来说,“学前教育是国家对家长负责任的一个侧面”,对每个孩子来说,“学前教育接受得好,将有利于后续教育和投身社会,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英国一有影响力的机构社会公正委员会提出。“5岁前的教育准备有利于儿童,有利于父母,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将学前教育作为最优先发展的事业之一。 社会公正委员会指出,英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是贫乏、破碎和不平等的,强调学前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途径。他们认为不用介意学前教育是否在操  相似文献   

3.
2002年10月,我作为“中国幼教高级访问团”的一员,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中英学前教育交流研讨会”,并观摩、考察了英国8所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下面是我看到的英国学前教育。一、什么是有效的教与学英国政府于2000年9月颁布了《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在这份《课程指南》的引领下,英国幼教界进行了“有效的教与学”的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去了英国,你就会发现很多令人吃惊的事情。但是不同的事情会使不同的人感到意外。在英国,人们靠路左边开车。来自希腊的Dimitri Poulos就认为这非常奇怪。他说“:我来英国将近一个月,但是在我过马路之前,我总是不记得看右边,总是看左边。”英国人在家里还继续穿鞋,来自日本的Hi-roshi Hasegawa却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在日本如果有来访者继续穿鞋的话,我们会认为他很无礼。”来自西班牙的Cecilia Vargas注意到了英国人之间非常奇怪的问候方式。“他们好像很害怕彼此接触,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笑,看起来很尴尬。在西班牙,如果…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中,有不少人信从英国来的“经验哲学”。因此,他们不太注意来自欧洲大陆的历史理论和历史分期方法。但是,从我们美国这三十多年里所写的书中,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研究中国的历史,也有自己的几种看法,或者说有几种历史“模式”(Paradiging)。这里,我准备谈五种“模式”和在每一种“模式”里的研究趋势。然后,我想提出一个既是“合成的”又是“全新的”看法,请中国朋友指正。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人从没到过中国,我真希望他们来这里看看。”来自英国纽卡斯尔的丽贝卡对两个多月后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和学前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对待,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错误做法。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但最近六七年来由于学前教育市场化的推波助澜,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蔓延城乡,正在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博览     
英国想到中国“挖”教师英国中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近二年十分突出,教师空缺职位很快就要达到4万个。今年英国首次把目光放到了中国。 据说英国目前尤其缺乏自然科学和数学老师,而这两个领域刚好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强项。现在,第一批中国教师23人已于6月底抵达伦敦。英国学校对这些新招聘来的“外教”感到非常满意。伦敦东部的一所社会学校校长保罗·里根说:“这些老师很有才华而目经验车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他们来英国工作的机会。” 英国的公立学校中有不少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他们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样的态…  相似文献   

9.
凉凉好面道     
“夏天请朋友们到家里来玩,做什么给他们吃好呢?”为难了半天都没有个准语音的小瑾跑来问我。“冷面呗。”我随口回答。“哎,冷面倒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会不会太简单了点啊?难得朋友来家玩,就一种冷面好像有点……”不瑾有点顾虑。“那……”我笑道:“那就做各种各样的冷面,让他们眼花缭乱喽。”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灯泡的包装纸上都印着一句警示:“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我想,哪有人会把这东西放进口中?英国人都有些傻。有一天我和一个英国朋友谈到这件事,他告诉我他们小学的教科书上说,灯泡放进口中后会被卡住,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但我认为灯泡的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受教育部的委托,承担了对部分埃及幼儿园教师来中国进行三个月短期培训的任务。我除了给他们开设一个专题讲座以外,还担负了他们每周一次到幼儿园见习的指导工作。在与他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许多特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5.第一个为工人阶级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性格形成新学园”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在他的模范区实验基地苏格兰新拉纳克创办了“性格形成新学园”,其中包括收托2~5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最多时有三百多名儿童。欧文第一次论证和实现了从儿童生活的最初几年起即对他们进行公共教育的思想。他在世界上为无产阶级创立了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在他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验园地里不仅包含智育和体育,儿童还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高度评价了欧文在幼儿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指出“他发明了并且第一次在这里创办了幼儿园。孩子们从两岁起就进幼儿园,他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愉快,父母简直很难把他们领回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这一整合性词语所代表的理念和实践的推行,以及从0岁开始的学前儿童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整合性服务”已成为当今世界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其中英国的“确保开端”(surestart)项目,以其特有的理念、巨额的投资和完善的配套工程,更加引人注目。虽然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项目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诸多启示。英国“确保开端”项目的几个特点“确保开端”是英国政府的一个项目,它的总目标是让所有儿童的生命都有尽可能好…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感受着学生们身心的飞速变化。在工作中,我时常要面对学生那些让我措手不及的错误。我不得不承认,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小”字来概括了。作为班主任,我得好好审视他们,研究他们,用“心”面对他们的错。  相似文献   

15.
内森·卡思卡特从床上坐起来,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的枪声还在耳旁响着。“我以国王的名义命令你开门,”传来一阵阵粗暴的叫喊声。那是敌人,英国士兵来了。内森拔开了门闩,内心充满了恐惧。两个身穿红色制服的英国骑兵冲进了屋。“这是谁的房子?”一个问道。“是我的——我和妈妈住在这里,”内森回答道。“今天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家,她到诺福克去了。”“行了,你这个小造反的,”骑兵命令道,“快去拿蜡烛来,我要搜搜看。”很快房子里到处都是英国士兵,一个个在搜查着什么人。最后有人喊道,“我们是在浪费时间。”内森看着他们离开了。他关上了门准备上床睡觉,正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一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人到英国去学英语,他写的很好,但不爱说话。一日,英国一名教授问其故,答曰:“开口便错,故不敢说。”教授听后微笑,转而为其讲一个英语问题,同时打开录音机。讲完问题后即放录音,让中国学生记录教授话中的语法和词汇错误,果然不少。教授笑道:“我是英国人,英语权威教授,尚且说话有错,你怕什么?”  相似文献   

17.
大概在十年前,我接待过英国女作家莱辛,她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产生共鸣。她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也许有人会认为失之偏颇,但她确实是指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具有的普遍性的现象。我想,中国的年轻一代学子决无理由成为这样的“野蛮人”。我相信,读书的时代,永  相似文献   

18.
救救孩子     
前些天,获得了英国“绿卡”的同学回家探亲,我询问他英国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英国的孩子大多不上小学,有爷爷奶奶或父母带着,主要是玩耍和做游戏,小孩一个个知识面都很广。我不知道我的同学这番话能不能代表整个英国的情况,但至少在英国有一部分小孩是不上学的。这在中国无异于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9.
初到英国,很不习惯,不是因为它的气候和饮食,而是这里的工作节奏和办事效率。本以为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办事效率肯定不差,但结果让人始料未及,惊呼上当。在这里,一件看起来简单且完全可以一气呵成的事,可能要分成好几步来处理;在国内几分钟可办完的事,在这里可能几天都没结果。和大多数来英求学的人一样,我到英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银行开户。当我在子夜时分赶到兰开斯特大学时,公寓门卫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住宿合同和帐单。合同上的许多条款都在说我需要做什么,那么多义务换来的唯一权利就是我可以在这公寓住下。明知是一个“不平等条…  相似文献   

20.
爱的结晶     
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捡来的”中国的家长,一旦孩子问起自己是哪来的,他们就会很不自在,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只是对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家长给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