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内容丰富多彩,而其中最优秀的篇章却大都是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就其数量来说,情歌几乎占了全部诗经的四分之一,在公认为最有价值的《国风》一百六十篇中就有近一半是情歌,超过了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的成熟来说,情歌也是出类拔萃的。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假定有人将这些恋歌从《诗经》中都删去了……则《诗经》究竟还成否一部最动人的古代诗歌选集,却是一个问题了。这些恋歌杂于许多的民  相似文献   

2.
陈才训 《天中学刊》2001,16(1):77-80
<诗经>中有相当数目的情歌吟咏于水滨河畔或与雨水密切相关.究其深层原因,这与古人对水的崇拜分不开.古人认为,水乃万物之源,水蕴含着神奇的生殖力,人也从水出.因此,女人临水或与水接触,便能获取生殖繁衍能力,多子多孙.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情歌描写了男女之间爱慕、相思、相会、追求等感情经历 ,热情赞颂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纵观全部《诗经》情歌 ,女性是主角 ,男性是配角。  相似文献   

4.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正> 摩尔根说:“野蛮人不懂得爱情。感情是文明社会和高度修养的产物。”(商务印书馆1977年中文版《古代社会》479页)《诗经》时代,我国早已脱离了野蛮社会而进入文明时代。《诗经》中大量情歌的存在,就是当时人们具有丰富爱情意识的证明。但是它又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爱情。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在思想、性格、志趣方面的一致,对理想,事业的共同追求,及双方对各自才能,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倾慕等。但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紧扣文本,对契柯夫小说《套中人》的主人公形象别里科夫进行重新认识。文章从小说结构入手,论述了别里科夫形象的普遍性,否定了别里科夫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和帮凶之说,指出别里科夫不过是沙皇专制制度下被扭曲了的奴性十足的“小人物”。文章还论述了“套中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以及契诃夫创作《套中人》、塑造别里科夫形象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国风”十五国160篇里,其中十国113篇在河南境,或与河南接壤处流传。本文从赏析《诗经》爱情诗篇入手,了解其中河南情歌的特色和风格。从中透析地处华夏腹地的河南省(中原)是我国爱情诗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中的人格美理想。《诗经》中不少作品,其内容讴歌、颂赞先公先王,反映了周人对其祖先及君王的敬重、褒扬和歌颂,展示了周代所崇尚的人格美理想。这种人格美理想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外在威仪和内在品质来表现,并对中国古代伦理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对贵族生活描写很多,本文从中归纳出当时的贵族和平民心目中的理想贵族所应具备的几个素质:一是生活条件造成的社会风气对长大健美体貌的追求;二是作为区别身分标志的服饰中对“朱”色的尊崇和对“玉”的广泛应用;三是对威仪的要求,四是要有德行尤其是文德,这点可以从周人与殷人对战争态度的比较、战争过程的描写以及战争主帅们的文方、气质三个方面得到证明;五是贵族们对音乐的好尚与要求。这五个方面可以简单归纳为:硕人、尚朱与好玉、威仪、文德、尚乐。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不朽名作,它不仅在当时广泛传唱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白居易《与元九书》),而且至今还被中外各阶层的读者所传诵,其阅读范围之广,流传时间之久,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然而对于这样一篇传世作品主题的认识,多少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文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者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者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一、提倡‘’从师”、“师道”是洲市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写作论说文,往往有某种针对性或目的性.作者的这种写…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可以这样讲,“于”是资格最老的用途最广意思最活的词性单一的介词,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于”都是介词。这样讲,意在强调“于”跟“以、与、为、从”等不一样,“于”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介词。极个别的情况用作地名、人名,读wū。 《诗经》中的“于(於)”,尽管有的是动词、代词、连词、叹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动词词头、形容词词头以及叹词词素。但是,在384个“于(於)”中,是介词的共244个。  相似文献   

14.
好书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藏族情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就是其中一本,现在读起来仍然脍炙人口,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诗经》爱情诗,健康真挚的情感,率真自然的风格,忠贞不渝的爱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执着的情感追求,使其成为我国诗歌园地里至纯至美的爱情篇章。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它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同时,形象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貌。诗集中一些写景状物的名篇佳句,神韵飞动,意境高妙,为后代文人骚客赞不绝口,因而盛唱不衰,不知启迪了多少文人学士的灵性,孕育了多少宏篇巨制的胚胎。人类社会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幼年时代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诗经》产生之前,在我国优美的神话传说中,就对远古的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作了异常大胆的想象和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  相似文献   

17.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在朱熹接受《诗经》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美学的特征,如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但由于《诗》本身的文学特点,朱熹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能努力将情与理、美与善统一在一起,实现他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说】《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中的重要一课。课文讲述了作者到加拉巴哥岛进行生物考察,因不知情帮助幼龟"侦察兵"下海,导致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要知道违背  相似文献   

20.
一、识题触"道"师:(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课题,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之"的意思就是"的"。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说说你的理解。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蕴含的道理。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还可以怎么理解?生:我觉得是大自然的秘密。师:有意思,大自然的秘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