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和声学中,“自然音”指构成调性或调式音阶的各音,在这些音上建立起来的和弦,称为“自然和弦”;“变化音”指应用临时记号而产生的调性或调式以外的音,由此产生的含有一个或几个调之外的音的和弦,称为“变化和弦”。由于变化和弦扩展了它们在一个调与其它调中的功能关系,更多地运用不协和音的连续,以求得戏剧性音响,所以,为歌曲配置钢琴伴奏时,除了选配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以外,还可以适当选用一、二个变化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使得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上例标有记号处,应用了相近旋律而产生的变化和弦。这个和弦是G大调二级和弦升三音(#C…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几种五声性和弦结构观点的比较分析,认为用五声纵合性理解五声性和弦的结构,更具有合理性与包容性,其它的几种结构分类,只是五声纵合结构的五声性和弦在具体作品与各种和声手法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五声性和弦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作用,尝试将其分为调式色彩和弦与特征音响和弦。  相似文献   

3.
漫谈三和弦     
在自然调式的七个音级上都可建立一个三和弦,共可建立七个三和弦,根据它们在调式中的作用及其和声功能可分为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在自然调式的ⅠⅣⅤ级上建立的三和弦,是调式中的主要三和弦,被称为正三和弦,这三个三和弦,是最有特性的三和弦,它包含调式中所有的音。如I级三和弦是135,Ⅳ级三和弦是461,V级三和弦是572。涵(?)1234567七音。正三和弦中,I级三和弦(主三和弦)是协和和弦,最稳定,其他和弦都倾向、服从于I级三和弦。Ⅳ、V级三和弦是协和、不稳定和弦,从不同角度倾向、支持I级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包括纵向和横向的方位进行,思维逻辑缜密,衔接张弛有力,这些在和声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和声进行是种立体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写在纸面上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的连接,他需要在和声思维和技巧帮助下,通过不断视奏结合听觉感官配合,才能真正了解和声配置技巧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希望学生能够达到把和声学知识熟练运用到键盘上的技巧,要改变和声只是每天在纸面上进行和弦连接,单纯用四部同向、声部交叉、平行五度八度等去纠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钢琴视奏,听和弦之间的连接,听色彩变化。更有利于和声水平提高,从而结束和声平面时代,让和声真正"站"起来。  相似文献   

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西方古典乐派至浪漫乐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减七和弦的大量使用成为显著的标志之一。本文分析了减七和弦在调式、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并就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减七和弦的功能性与色彩性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代表性的钢琴室内乐杰作.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及变化思维,结合现代特征的高叠和弦、非三度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技法运用,融入了"半音音阶"以及教会"调式和声"素材,不仅发掘出钢琴乐器的丰富音响与变化色彩,还强化了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形象性、具象性特点,推动钢琴在"室内乐"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全文通过对部分传统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总结出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音乐结构上的运用和丰富音乐色彩的需要,并特别分析了副属和弦对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试图阐明副属系列和弦作为一种超越调式自然音体系的和弦,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是扩展音乐和声语汇的上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半音化和声作为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在格里格的创作中得以大量运用及充分发展。文章从调式、和弦以及线型几个角度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半音化和声进行分析,探讨半音化和声手法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特色。通过分析表明:该作品的半音化和声手法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所产生的音响新颖、色彩绚丽,体现出格里格鲜明的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调式和声的功能、色彩与力度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调式和声是和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主要环节,而其中的功能、色彩与力度又是传统和声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本文围绕这三个重要因素展开与论述,涉及大小调体系的各级三和弦与重要七和弦并分别定性和阐明,以期达到对传统和声理论的深刻认识与精确领会。  相似文献   

11.
德彪西使用的和弦结构通常有三度音程的高叠和弦、纯四度与纯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以及附加音和弦。由于这些和弦的特殊结构,因此很难形成协和→紧张→协和的传统和声功能循环链,那就必须需要有一种独特的和声写作思维取代于传统的和声思维,从而推动作品的展开与发展,并且用于控制音乐作品的纵向音响。德彪西的和声写作思维与泛音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泛音率是德彪西调节音响色彩与控制作品纵向和声紧张度的"杠杆",成为德彪西和声写作的主要思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解析泛音率在德彪西和声创作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的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变和弦向其临时的主和弦根音作四度或二度上行解决可获得离调效果;运用调内变和弦时必须将所包含的半音解决到调内的稳定音级;歌曲旋律中大、小调的因素相互渗透或是大小调之间相互转调时运用变和弦可实现调式交替;使用变和弦能够起到丰富和声色彩、增加和声表现力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部和声写作是和声学习初学阶段中的一种基本训练形式,怎样构思谋篇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和弦选择的优与劣会影响到调式的建立、功能的体现和色彩的差异,是写作的关键。就此提出了和弦选择中主与辅的观点,并通过实例的分析作为立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减七和弦的结构有与其他七和弦一样的本体和变体,其物理音响是听觉音响的基础。减七和弦的肇始与运用,是基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与呈示,有单纯和声学意义的连接转调与连接,也有作品中思想和感情表达的转化。减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转调与连接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西方主要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近代时期。减七和弦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方式不同,所表述意义也有微观区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对作品中所使用的音阶调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汉族传统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多调性发展手法的运用.第二部份主要涉及对作品的和声进行分析,包括不同结构的和弦运用和线性和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通过对作品的音阶调式和和声分析来应正金湘所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常参照大小调和声配置,并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法配奏;其次常采用非三度音程叠置和弦配奏,并对含有偏音的和弦作相应处理;也可将三度音程叠置与非三度音程叠置混合使用,还可采用复调编配手法为民族调式歌曲配伴奏.  相似文献   

17.
正在现有的《基础乐理》及《和声学》理论文献当中,对和弦的结构分析只是从根音层面上进行叠加梳理。比如,大小七和弦的结构分析为: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根音至七度音为小七度音的和弦叫做大小七和弦。这样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忽略了由三音到七音之间已经构成了另外一个三和弦这个因素,而这个三和弦的结构和音  相似文献   

18.
减七和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和弦,它具有十分尖锐的听觉效果与极其不稳定的和声功能性。在西方大小调的体系中,减七和弦被认为是极度不和谐的音响效果之一,常常用来表现强烈的情感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极具表现力的一种和弦。在传统和声中,减七和弦十分不稳定,有强烈的需要解决的倾向。又因其转位的特殊性,它的调性归属感十分模糊,经常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被称为"万能的转调和弦"。在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时,它不但需要考虑在前调与新调中的功能性,又需要注重转调过渡的流畅性。了解减七和弦在转调中的常用方法,对音乐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常参照大小调和声配置,并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法配奏;其次常采用非三度音程叠置和弦配奏,并对含有偏音的和弦作相应处理;也可将三度音程叠置与非三度音程叠置混合使用,还可采用复调编配手法为民族调式歌曲配伴奏。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音乐具有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旋律与和声是其民族性语言的集大成果。它独特的和声体现在广泛地运用自然调式,尤其是自然小调的使用。自然小调中的变格进行、变格终止和正格进行。还有各式各样的中古调式的运用,包括交替调式的平行大小调,这些和声进行、和弦结构与各种调式音阶支撑俄罗斯音乐的和声领域,并展现多彩的俄罗斯民族性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