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6年9月至11月,天津《大公报》就毕业学生就业1"3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重性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良政治、提高学生素质、改良教育、发展实业等各种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妇女解放受到格外关注.《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爱国人士,他利用《大公报》积极宣传变法,反对专制,讨论妇女问题.本文以20世纪初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为视角,研究舆论界对妇女解放“反缠足运动”的倡导和支持,以窥当时妇女解放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庆贺创刊100周年之际,贾晓慧博士的博士学位论《(大公报)新论》恰在此时出版,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巧合。《大公报》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私营报纸,曾获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首创为具有维新思想的英敛之,继由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合作以“新记”名义接办。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6.
著名报人王芸生,1901年9月出生于天津。他出身贫微,未进过正式学校,却成为大知识分子,先后任过重庆《大公报》总主笔、上海《大公报》总编辑。他的渊博知识来自“勤”和“苦”。王芸生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近年来,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的资料选编、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任桐著《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一书,在内容和结构上,新意迭出,卓见纷呈。该书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利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1927年到1937年《大公报》诸多政治改良思潮,对《大公报》的政治言论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说,它的问世,推动了《大公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1937年1月1日天津版《大公报》【南京三十一日下午十时发专电】军委会三十一日晨十时审讯张学良,张九时三刻到会,十时正由李烈钧、朱培德、鹿钟麟开始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媒体,其白话文为了解下层民众的戒缠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大公报》在劝戒缠足的宣传中,报馆、官府、受众三者互动,痛陈缠足之害,消除心理顾虑,展示戒缠足效果,在引导天津及周围地区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还是联合国推选的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大公报》由英敛之于1902年创办于天津,除在当时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平时销量约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最引人注意的大报。1941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大公报》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全亚洲获此殊荣的也只有两家,另一家是日本的《朝日新闻》)。季羡林先生曾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相似文献   

11.
1942年冬,刚从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天津小伙子张高峰,被《大公报》聘为战地记者,派到河南。他被河南的灾荒震惊了,奋笔写了一篇6000字的报道《饥饿的河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编辑家靳以(1909—1959),一生出版了三十多部小说与散文集,也发表了一批诗作。他在天津出生,也在天津开始文学创作;在20—30年代,他陆续有不少文作在天津的《国闻周报》、《大公报·文艺》等报刊上登载,并大多已先后入集。但据笔者所  相似文献   

13.
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的《大公报》至今已逾百年,在当时,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大报,真正让其发展、繁荣起来却是1926年9月1日续刊的新记《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记《大公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了当时中国报业的最高水平。其经营管理模式有着独到之处,特别是在人才经营战略上大公报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通过实施一系列用人策略,为报社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创刊后的短短几年,就让新记《大公报》迅速成长为一份全国性大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新记《大公报》成功的人才经营战略对于当前传媒集团的经营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当代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明霞 《文教资料》2005,(24):188-189
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创办比较早且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创始人英敛之在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的第一号“大公报序”里,即为大公报开宗明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大公报创刊之初即定下了敢言、不畏强权的调子。三位具有留洋学子背景的“文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1926年9月1日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刊《大公报》一举成功,不仅使一张关闭了的报纸起死回生,而且很快使其成为中国北方的舆论重镇。新记《大公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因为其资金、组织、文章以外,还因为《大公报》提出的独特的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  相似文献   

15.
1933年7月,臧克家在闻一多、王统照等资助下,自印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第二年三月,由开明书店再版。《烙印》一出版,天津《益世报》、《大公报》、上海《文学》、《文艺月刊》、《现代》、《诗与散文》、《新垒》、《申报》,北平《众志月刊》、《晨报》、《中和报》等众多报刊先后发表了十四篇评论文章,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16.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大公报》作为一份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业报纸,广告是其除了新闻之外最主要的刊登内容.研究《大公报》上的广告,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以《大公报》刊登的外商广告为例,探究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在中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以及华商广告与外商广告的比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天津开埠后,随着国内外贸易、近代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等发展,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在其日记中较为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中、上层居民饮食消费概况,本文以其日记为中心对近代天津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动、变动的原因及对天津餐饮业、食品加工业、餐饮观念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之久,报纸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以救国启蒙为己任,这一新闻特色也影响到其文学风貌。《大公报》诗歌不仅改变了诗歌传统的传播方式,其文风也明显受到诗界革命的影响,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境界;《大公报》小说讽时讥世,发挥着报刊谴责小说的功能;《大公报》积极倡导女学,鼓舞和催生了女性写作群体。《大公报》以文学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表现出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新质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之久,报纸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以救国启蒙为己任,这一新闻特色也影响到其文学风貌。《大公报》诗歌不仅改变了诗歌传统的传播方式,其文风也明显受到诗界革命的影响,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境界;《大公报》小说讽时讥世,发挥着报刊谴责小说的功能;《大公报》积极倡导女学,鼓舞和催生了女性写作群体。《大公报》以文学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表现出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新质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一辈子办报的张季鸾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他曾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徐铸成说,一个新闻记者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不亚于一个政治家。自从1926年他和胡政之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以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立报之本,迅速成为举国舆论的重心。1937年9月,张季鸾抱病主持创办了《大公报》汉口版,不久就发行5万份,他执笔的社评深受读者的信赖。当年11月攻陷上海、威胁南京之时,日本政府就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提出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