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开英 《广西教育》2006,(12B):30-30
“设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创设问题情景,二是指提高或降低问题难度。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例如,教七年级(下)Unit7“What doe she lookl ike?”Section A中的3a阅读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里面四个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践表明:疑问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启动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力杠杆。明代教育家陈献章的“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加以富...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曾说:“好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深刻的、巩固的、自觉的知识,并能使学生听讲时,思维永远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能否把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而在于对学生能否做到相机诱导,启迪思维。古人说:“思源于疑”。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设疑—生疑—质疑—释疑”教学法是培  相似文献   

5.
6.
设疑、质疑、释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并逐一解决,在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共同享受完成任务的喜悦,这就是传统优秀课的写照。毋庸讳言,在以知识传授和记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这确实是极好的一套教学程序。但是,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传统的知识记忆在网络技术的应用面前显得有些“汗颜”。有资料分析,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亓晓霞 《中国教师》2010,(12):34-35
<正>"学习"到底是学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今年,笔者在全县掀起以“五疑”模式为主题的课改的热潮中,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两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质疑、释疑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使学生不断“设疑——质疑——释疑…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笔者尝试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解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的教学. 下面就这种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介绍. 1教师设疑——教师设置课堂问题 "设疑"是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两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一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质疑、释疑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的这个  相似文献   

13.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14.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在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才能进步.巧妙设疑,往往能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巧妙设疑,从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等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义。本文试图从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研究,师生在教学中设疑、质疑、解释疑等方面谈谈社会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白芳 《考试周刊》2010,(16):119-120
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了,如何从容应对英语科考试,是每个考生急切盼望的。而英语试卷中,分值占最多的一项是阅读理解,英语成绩的好与不好,这一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是令考生最头痛的一项。面对试卷中阅读理解的篇幅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如何闯过这关,是英语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