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前期代表作,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此诗创作于1902—1903年,反映了世纪末抑郁、哀伤的情绪与心态,而且诗人创作由注重内心转向现实和客观,表现了他物诗的艺术新质。诗中描绘豹的目光疲倦到四肢静寂的外在表现,揭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别具一格的诗人。《豹》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描写了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但诗人着意要表现的并不是豹子的美丽的花纹或强健的体魄,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使之承载更蕴藉的内涵。诗人选取了令读者感到新奇的形象——豹,按照常规的理解,豹应该是让人畏惧的桀骜不驯的猛兽,有着“强韧的脚步”和“伟大的意志”,然而,铁笼子的“千条的铁栏杆”将它困住,徒劳的挣扎已经使它“这般疲倦”。它本想用目光窥见未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皮陆诗派是唐末吴中出现的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主角,由下层士人组成的地区唱和群体。诗派成员过人的才气、共同的闲人身份和“未为尧舜用,且向烟霞托”的心态孕育了尚才自娱的诗歌唱和观;诗派成员在此 观下呈现出从内容层面到形式层面全方位追求逞才自娱的创作倾向;其中的“以为诗”、“以学问为诗”和自娱自嬉的种种表现,奠定了这一诗派在唐宋诗演变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终南山》是历来备受赞美的描写山水风景之名作,表现了盛唐文人追求自由、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壮美的审美观念,艺术上被视作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归隐终南山之时,不仅刻画了终南山风景之壮美,还含蓄地流露出不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终南山是当时佛、道信仰者和隐逸之士一致钟情之地,此诗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痕,体现出王维思想感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7.
豹!令“百兽震慑”的豹,桀骜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8.
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了由衷的钦羡。元氏以“天然”、“真淳”概括陶诗的美学品质,颇得陶诗之真髓。元氏还以陶诗及其美学精神为范本建构自己的诗学理想,并据此对当时的创作实际进行了恰当的评说。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的情感意蕴自其问世就难有定论.孙绍振认为本诗没一点世俗的失落感和痛苦②,严家炎认为此诗“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③,其实这只是徐志摩创作个性及“理性节制情感”创作主张的体现,全诗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惆怅感伤的氛围里.联系康桥情缘对诗人的影响,创作此诗前后他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及诗歌选景用物的特点,笔者认为本诗情感表现为一种心口错位:表层似乎很潇洒、超脱,内蕴却是深邃的忧伤.  相似文献   

10.
锐始懈终     
古人曾将诗歌的起结分别喻为“凤头”与“豹尾”,即要求开首美丽,出人意表;结尾响亮,有如撞钟。从诗歌的创作情况来看,往往是“凤头”易得而“豹尾”难成。其原因就如陈仅所说:“入手时一鼓作气,可以自主,至结句鼓衰力竭,又须从上生意,一有不属,全篇尽弃,故好者尤鲜。” (《竹林答问》 )张祜的《题润州金山寺》便是一首锐始懈终之作: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全诗描写了金山寺胜景,致使后人不复能措手,几同崔颢《黄鹤楼》诗,故古人推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别具一格的诗人。《豹》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描写了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但诗人着意要表现的并不是豹子的美丽的花纹或强健的体魄,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使之承载更蕴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15.
三点导读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察分析“以诗为词”变革的内涵与演进历程后认为 ,参与和推动此一变革者不仅有范仲淹、王安石和苏轼 ,也有晏几道。晏几道宣称要追承汉魏乐府传统 ,遵循“感物而作”的诗文创作规律 ,在词学观上表现出以诗的精神和趣味为指归的倾向。同时 ,在创作实践中他也多向诗体学习借鉴 ,以词抒写情性怀抱 ,倾吐心志感慨 ,创作态度严谨庄重 ,创作技法诗化。尽管还难于达到苏轼的高度 ,但其对“以诗为词”的尝试和开拓之功同样不可否认和埋没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太康之英”陆机是有晋一代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模拟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拟古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拟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针对历代对陆机拟诗评价较低,且评论者多认为其一味因袭原作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陆机拟诗创作在由质朴变文雅的过程中,实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创新,是其“袭古而弥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