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其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文修养,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化休克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日益凸现,对大连理工大学校175名学生进行了以"中外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为题的调查。作为测量工具的问卷涵盖了跨文化意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跨文化休克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沟通的加强文化休克现象日益薄弱;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失误在于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要求我们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合理渗透文化意识,通过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闫芳 《海外英语》2012,(14):40-4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媒体,展现中外文化的差异,渗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进行文化沟通及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地,必不可少。因此,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跨越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搞好英语教学,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方式与英语教学关系密切。大学英语教学就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梅 《电大理工》2002,(1):46-46,48
就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在我国采用跨文化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作了简要的概述.文章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即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熟悉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跨文化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能使中国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产生敏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和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最新发展作简要述评,旨在为我国学者对本世纪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作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信任文化论为理论基础就中法信任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就中法信任文化的差异对5位中国留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法信任文化的矛盾凸显在跨文化交际的各个层面;(2)留学生对本国信任文化的无意识和对法国信任文化的不理解阻碍了跨文化信任的建立。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合理运用跨文化交际的各种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减弱两种信任文化的冲突,进而促进跨文化信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Danesi所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为指导,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简要分析了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常见障碍,并提出了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途径,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  相似文献   

14.
电子邮件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利用互联网达到快速便捷地传递信息和沟通的目的。电子邮件在教学中传递作业、分享资讯、同侪讨论、合作学习、便于师生与家长沟通等功能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这为大学英语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兰州交通大学非外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英语写作教学为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跨文化电子邮件交流和传统纸笔写作教学方式实施对比教学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电子邮件交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写作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在跨文化电子邮件交流之前应进行精心策划,交流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宜太短,应及时发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跨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除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根据不同场合、对象、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要想成功地进行跨化交际,提高语言学习的化意识,消除交际中的化障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舒亚萍 《海外英语》2012,(11):232+234
Nowaday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no longer an option,but a necessity.However,stereotypes might imp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it’ s of significance to overcome stereotypes.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find out how some North Americans are stereotyped toward Chinese and 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stereotypes and help Chinese people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us mak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easier.  相似文献   

17.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语用失误。主要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成因及表现,并提出了实施文化教学的对策,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提高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商务英语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理念,从案例教学法的视角,探讨商务英语在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加速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的转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近现代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为中国引进、吸收现代文明提供了便利。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对日语借词进行了改造和同化。日语借词的不断进入,会增加汉语词语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开展日语借词使用的规范工作,以提高语言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encounter between two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Jews and Arabs, of Israeli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s who study in four colleges of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1)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other,” (2) change i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s the other, and (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findings point to two clea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college experience as reported by respondents, particularly the contents and tools that both Jews and Arabs acquired at the college in addition t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ff-campus encounters. The second factor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ences of Jewish and Arab students: while Arab students are more knowledgeable regarding the Jewish culture and are more willing to change attitude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light of multiculturalism, Jewish students are less prone to make such changes. Thus, 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among educators during their graduate studies could creat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turn the college experience transformational in term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articularly in the segregated structure of Israeli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