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艺术设计对乡村景观环境塑造为核心,分析未来乡村景观旅游的基本需求及乡村振兴发展对乡村景观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对当前乡村旅游中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了解艺术设计在乡村景观环境塑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环境的艺术设计提出部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而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要对乡村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再造。以乡村景观保护和再造为主题,客观分析了对重庆市乡村景观进行保护和再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结合重庆市乡村景观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乡村景观研究和旅游规划变得愈发重要。如何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强化乡村生产、居住和游憩功能,塑造乡村景观意象,最终将乡村规划成可居住性、可投入性和可进入性都较高的田园化乡村,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美学等理论对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类型、景观规划技术路线和景观规划内容等展开探讨,并以泉州市观山村景观旅游规划为实例,进行论证,提出具体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麻阳县)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的新特色,认为农游模式应成为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结构,长寿主题形象还需强化"体验式"设计,乡村景观既要继承地域特色又能体现时代风貌,乡村景观生态保护需遵循"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原则等.如此构建的乡村旅游景观,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生态性、经济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因此,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而准确的分析,以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行者的需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和谐的乡村景观。它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特点。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 ,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等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整体开发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旅融合是指农业发展与当地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依靠当地农业景观和农产业的元素并将其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文章主要以钟山县乡村旅游为例,探讨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具有客源市场明确,乡村景观丰富以及可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还具有经济上的高效益性和低风险性,城郊乡村旅游、景郊乡村旅游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功能型城镇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6,(2):88-91
通过对梅州雁洋乡村旅游区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的现状分析,初步研究了客家乡村旅游区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客家乡村旅游区景观标识设计要统筹构建成为一个完善、规范的系统,需要具备人性化的服务功能,浓厚的文化艺术特征,注重环保设计的理念,凸显乡村旅游区人文景观特色的设计思路,使其能更好的在乡村旅游区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梅州客家乡村旅游区形象,希望为设计具有特色的客家乡村旅游区标识系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和谐的乡村景观,它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特点,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演化一致性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化景观等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开发一保护相结合,整体开发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秦皇岛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态等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阐明了秦皇岛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点一轴特征..秦皇岛旅游景观分布主要在海岸和长城沿线。完善两条沿线的交通设施是区域旅游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乡村生态旅游应注重长效机制,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打造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旅游产品是秦皇岛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旅游小城镇是以旅游产业为重要动力推动乡村向城市演进,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小城镇具有资源基础的特色产业发展的城镇.作为文化遗产型旅游小城镇,河南省淮阳县正在形成以文化节事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小城镇景观体系,构筑出公祭、庙会、节事、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等旅游形态.  相似文献   

16.
保护乡村景观,对于作为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直辖市和特大城市的重庆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乡村景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尽管重庆市的乡村景观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乐观,需要从立法手段、规划手段、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五个方面切实保护利用好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17.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地是以乡村的环境、景观和生活为核心吸引物的,对于游客感知而言,乡愁体验构成主要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成因。把安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宣城市的泾县桃花潭古镇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古镇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乡愁体验。研究表明,桃花潭古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乡愁体验的物质动因和精神动因,特别是游客参与乡情和乡俗活动显著影响其乡愁体验的满意度。并提出提升乡愁旅游地乡愁景观建设、民俗活动设计和游客居民交流等游客乡愁体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研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资源禀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泰森多边形、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及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乡村旅游重点村可分为产业村、景观村、文化村3个一级类型和9个二级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国土空间布局上呈弱集聚态势,东南密西北疏,呈"三极多区"分布格局,其中产业村集聚程度最强,呈环形片区状分布,景观村和文化村分别呈"T"形和开口环状类"U"形格局分布;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人口、居民点、地形、交通、景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重点村的影响因素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