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经注·三峡》中有这样几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沿溯阻绝”四字通常注释都是说,由于夏水暴涨,上下航行的船都阻断了。单释这四个字这样说确实是通的,但联系上下文就有问题了。下文“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是明明说没有“阻断”吗?照上述解释,就出现了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2.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4.
学生读古诗文、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碰到有些词不能解释,除了教学生查工具书外,还注重教育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意解词,主要从下列六方面进行: 1.从上下文意和逻辑关系确定。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提问:上句中的“绝”作何解?现在我们看到“绝”的上文是“假舟楫”,借助舟船的目的就是为了渡过江河,再看“绝”下文是“江河”。根据上下文意,学生经过思考,认为“绝”当“横渡”讲,就合情合理。我肯定了学生的创  相似文献   

5.
流传到现在的《楚辞》注本,要算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最早了。他的注释,有极对的,也有极错的,但他为《楚辞》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想对“惟庚寅吾以降”句中“降”字的解释,作一讨论。他在注中首先解说“降”字是“下也”,又  相似文献   

6.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韩愈《进学解》中“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句,历来解说颇多分歧。各家对“中”字的解释既不合“中”字的各义项而显牵强,也与《进学解》上下文的意思不够连贯。“不要其中”即“不合中正之道”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既有训诂方面的佐证,也与原文的意思更相融洽。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中焦仲卿别母殉情时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句课文中的注解值得商榷,特别是将“直”字解为“意思是身子骨硬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6年版)及相关资料,综合“直”字的古今意思,无非有以下几种:1、会意。小篆字形,从L(yi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横”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爽快,坦率等。2、动词,伸直,挺直,面对,…  相似文献   

9.
唐诗绝句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它能把全部的思想感情压缩在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中而产生出“句绝意不绝”的艺术效果。最早谈及绝句的形象美的大概要算晚唐的司空图,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方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以后,历代的诗评家都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语文函数》1978年第5期登载了黄山同志对“沿溯阻绝”的解释,我认为还是解释为“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较好。我们秭归县是位于西陵峡的一个山区县,江流穿县190里,一年四季江水涨落的情况,我们是清楚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进行过访问,根据秭归县航运公司的老工人向德富和向家贵说:这里长江水位是从0公尺移到38公尺。常年水位:冬季在0公尺左右,夏季在32公尺左右。如果夏季水位达到34公尺以上,封了峡,船就不能通行了。因为达到封峡的水位以后,水势特别凶,江心凸起,江水横卷巨浪,直冲两岸;或形成屋大的旋涡,不但木船不能通行,就是轮船也要停航。一定要“定脚”以后再退一公尺左右,才能开船。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文学史纲要》)  相似文献   

1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相似文献   

13.
陆机《文赋》“夸目尚奢”四句辨义李逸津陆机《文赋》中有“故夫夺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四句,历代解说颇有分歧。今略陈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前辈方家。此四句最早的解释,为唐李善《文选注》,其说云:“其事既殊,为文亦异。故欲夺目者,为文...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5.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1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苏词”)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中的“了”字,究竟应该断入何句?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清代,朱彝尊在《词综》卷六中就指出:“至于‘小乔初嫁’,宜可绝。‘了’字属下句,乃合。”但因他仅从合律的角度提出问题,而未指出“了”字属下旬后该作何解释,故此正确见解反遭后人非议。为张宗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二十多首古诗,又翻阅了几篇关于注析这些古诗的文章,觉得有些词句的注释和解说,尚有可斟酌的地方。不揣浅陋,把我们一得之见写了出来,目的是为了和大家商讨。“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城》)这句诗中的“还”字,就是“回还”“返回”的意思。在《出塞》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的  相似文献   

20.
《旧唐书·玄宗本纪》篇幅较长,分上下两卷。《玄宗纪》上卷中存在夺字、形误、漏句、衍文等差讹,如“苑总监锺绍京”疑夺“苑”字,“推身鞠弭”为“挺身鞠旅”之讹,“灵祗望在”疑为“在望”倒文,“壬申,王琚为银青光禄大夫”处有漏句,以《资治通鉴》所载为是等,比勘《新唐书》、《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正在修订中的两《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