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研究舟山海岛民间民俗舞龙运动的源起与特征、并与内陆民间民俗舞龙运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海岛民间民俗“舞龙”源起于“海神信仰”、“海洋宗教影响”、“王权统治”、“龙图腾”崇拜的心理需要;海岛民间民俗舞龙与大陆内地舞龙的相同特性有健身娱乐性、群体性、承载性和文化传承性,差异性有信仰规约性、涉海性、融合性、地域性等,并诠释了海岛民间民俗舞龙从酬神、悦神、娱人转变为“感恩海洋、人海和谐”的新内涵,彰显海岛人特有的“海洋精神”。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优秀的儒家思想也得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下来.儒家自然宗教信仰对彝族的民间信仰之一即自然崇拜产生了极大影响,彝族吸取了儒家主要思想并在其继承过程中又根据本民族的特殊需要有所取舍.彝族的自然崇拜与儒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出的对自然界极大的尊重与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当前由于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其中的精神资源,儒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了生态伦理观,因此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思想的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物信仰是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子胥信仰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后世对潮神伍子胥的信仰崇拜中,常出现对伍子胥白马素车的形象描写,考释认为,白马素车形象来源于早期丧葬礼仪,又与伍子胥信仰的形成过程相糅合.  相似文献   

5.
土地崇拜是哈尼族民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习俗和行为 ,是其先民的信仰与潜在意识的集中反映 ,是漫长历史的农耕生活培植的哈尼族对土地滋生繁衍万物的迷信 ,它表现为对土地及其神灵的敬奉和崇拜。土地崇拜造就了哈尼族许多优良的传统 ,如务实精神、集群意识和乡土意识等。但当面对商业经济的冲击时 ,崇土心态所带来的一些民族固疾却阻碍了哈尼民族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作为区域性神祗的杨泗将军信仰,在清代中期由两湖移民带入陕南地区之后,又整合了宋代以来陕南原有地方性神祗杨从义,不仅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本为庇佑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神杨从义崇拜发生转型,成为区域性信仰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清代中期以后陕南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直接将原居地区水神信仰带入,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清时期陕南地方商品经济的勃兴,使得民间信仰体系从以地方诸神为主开始向地方诸神与区域性神祗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7.
民间传说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者习俗的口头传奇故事。传说对所涉及的风物具有一定的解释,是民间群众阐释自然物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民间风物的存在则反作用于传说本身。佤族“达巴召”传说中的风物种类繁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佤族祖先敬畏自然与崇拜自然,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加之传说“达巴召”具有超出常人的神力,致使对物产的解释具有一定神圣性。而民间民众实际生活中的景物和信仰,更是传说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因素,并且有助于传说讲述者回忆故事情节。正是这些风物的存在,使传说永久流传于佤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形成了地方独特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张炜小说中的民间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创作心理潜在着浓重的民间情结,在其创作中逐渐显示出向民间靠扰的趋向,作品中表现出对民间“仁”“义”观念的信仰与坚守,包含着来自民间的自由奔放的生命力量作家的民间情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控制,自觉地在民间的立场上,传达出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绪。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信奉与尊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它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历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在当代全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鄂西东瀼口镇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以期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发生学角度提出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原始道德信仰生成的基础。自然崇拜为道德信仰提供了自然秩序论根据,灵魂崇拜为道德信仰提供了个体心理基础,而祖先崇拜为道德信仰提供了社会秩序论根据。在原始初民那里,道德行为是和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原始道德信仰总是以原始崇拜为依托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信仰有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和谐共处的生态维度,其内容包括安魂、续魂等民间巫术,风水信仰、鸡骨占卜等民间术数,节日庆典、女性忌讳等民间禁忌,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立足新文化建设战略高度,传承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益于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初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红色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红色崇拜,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红色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红色信仰回归家国情怀,是中国的特色信仰,具体且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乎全人类幸福,博大而深厚,两者是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职业院校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时期敦煌民间信仰中的居宅神煞,尽管呈现强烈的本土特征,但受佛、道成分在神灵领域与民间信仰自由混通的影响而具有多元性,同时兼备禁忌、占卜、祭祀、镇厌等多重功能。其信仰群体超越了僧俗、胡汉界限,映射出唐五代敦煌社会族群对中国本土神祗的普遍认同和在民间信仰领域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5.
遵义“红军菩萨”的历史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事件。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分析等方式,对遵义“红军坟”及“红军菩萨”的民间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诠释和解读“红军菩萨”信仰在时空背景中生成流传的合力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植根于下层百姓的理想之中,往往驳杂、直率、简单,寄托着下层民众最朴素的愿望。从唐代开始,儒、释、道便在上层文化圈中逐渐融合,在下层民众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逐渐植入释、道的观念之中,释、道也借助儒家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发展传播,它们构成了民间信仰最主要的部分。关汉卿的《窦娥冤》表现出了这种儒佛、佛道、儒道相互杂糅的民间信仰,揭露了“三教合一”的理念对下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这是促进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指导他们进行反抗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民间信仰概念、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在基本认同民间信仰特征的基础上,对民间信仰概念、功能和对策均存在较大分歧。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分析民间地藏信仰的社会心理,指出对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民间神鬼文化中存在着神位"空场"及地藏信仰与传统道德价值耦合共同构筑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基础;能愿满众生、度苦扼厄则是其核心内容;自我牺牲、服务众生是其在民众生活中首要的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唐中期后,佛教密宗经咒广泛流传于民间,且与陀罗尼经合而为一,陀罗尼信仰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以河北临城北宋嘉祐五年的“顶尊陀罗经幢”和元至元六年的《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为例,分析陀罗尼经幢的建造缘起,宋元时期河北地区陀罗尼信仰的流行情况。两座佛教经幢为研究河北临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河北佛教文化史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 ,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聊斋志异》中有关异类崇拜民俗信仰的描写表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仅深化了通常所说的婚姻、科举、社会三大主题 ,而且成为作者寄托孤愤、借以说法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