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6-119
克林顿执政时期对华政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美国国会、利益集团、媒体、民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接触”与“遏制”模糊不定、全面接触替代孤立遏制、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全面接触等四个不同时期的演变:体现了冷战后务实的、以经贸为中心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郭尚鑫 《文教资料》2006,(28):15-17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对付地区不稳定和核不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所谓的“南亚热”,克林顿政府宣称在南亚地区寻求“不偏不倚”的平衡外交政策,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看作实现其冷战后全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仍然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平衡不是等距离的,从克林顿的第二任期起,美国的南亚政策出现了重印轻巴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一部分美国人以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的砝码,这个硅码正逐渐失去其份量。这一“失重”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失重”的原因涉及美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对华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章认为,“失重”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失重”有利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章还就中国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政府与中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 ,由于对中国情况不了解 ,以及受大选政治和国内反华势力的影响 ,对华实行“遏制”与“接触”政策 ,不断在人权、贸易、台湾和军售等问题上制造事端 ,使中美关系一直走下坡路 ,并降到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进入第二任期后 ,克林顿随着个人地位的巩固和政治外交上的成熟 ,在对华政策上所受干扰和压力减少 ,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关系 ,对对华政策做出调整 ,用全面接触政策替代了孤立遏制政策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较成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论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兴美国经济计划”的提出标志着克林顿新经济政策的开始实施。它可调以“国家应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来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该政府既不同于传统凯恩主义政策,也不同于80年代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它集各家之“大成”,使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但它也有弊端。  相似文献   

6.
7.
一部分美国人以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的砝码,这个砝码正逐渐失去其份量。这一“失重”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失重”的原因涉及美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对华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失重”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失重”有利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文章还就中国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华政策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受到政府、国会、利益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各方在影响对华政策的制定上起了不同作用,使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现出曲曲折折、摇摆不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外国对华提起反倾销案件的次数、金额等急剧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法律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应对之策:引导国内企业走合法竞争之路;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完善的反倾销应诉机制;培育企业的反倾销法律意识,培养一批从事反倾销工作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2.
13.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只有二百年的历史,其人口的98%以上是欧洲人,这是它长期实施“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Policy)的结果。虽然该词在澳大利亚官方文件中从未出现过,但作为一种实际使用的政策却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白澳政策”的内涵是限制非欧洲人(主要是以华人为首的亚洲人)移居澳大利亚,以保持澳大利亚的“白色”种族特征。“白澳政策”的缘起、发展、解体和终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自由时期(1855年以前)、限制时期(1855—1900年)、禁止时期(1901—1958年)、甄选时期(1958—1973年)和平等时期(1973年以后)。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国会与总统权力的较量、党派斗争、意识形态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国会起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而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则是其作用的主要手段。为发展积极的中美关系,就要加强双方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会的交流与对话、加强对各有关利益集团的工作以及两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对话等。  相似文献   

16.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探讨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指出国际贸易政策中出现的两种新的倾向──贸易自由化倾向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在中日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实施方式主要有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三种类型。在它近30年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暂停、限制、降温等各种复杂的过程。2008年,日元贷款已经停止,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方式与援助重点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本文将围绕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产生背景、政策演变、实施状况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美国政府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有立场,更灵活的阐述了台湾问题,促成了中关《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美国始终不愿放弃台湾,所以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又是摇摆的,台湾问题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和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在美国和英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突出反映,集中表现在双方在涉及重大国际事件的危机和非危机的情况下对对方外交决策的制约、作用和影响。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和英国的关系,体现了冷战时期联盟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美国主要盟国的英国在危机中的反应,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盟国在制约危机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更为突出地反映出联盟作用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险性。美英在危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仅仅在于如何判断和处理沿海岛屿的地位,并不是两国对整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认识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