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拉科夫斯基将结构主义、符号学、逻辑语义学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具体总体性”的结构主义批判范式。他深入到社会政治、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等领域展开社会文化现代性批判,图式化地呈现当代东欧及波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代性危机及异化现象,并从笑与幽默、文学艺术、神话、宗教等方面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具体救赎方案,走向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语义学批判。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布拉格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沃迪奇卡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辩证、动态”的结构主义类型学理论。他把文学史视为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构功能符号系统,全面推进了文学史结构主义、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和文学接受的结构功能要素分析,彰显出了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式批判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研究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莱希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建构了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戏剧符号学美学研究。其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初步引介、深入探讨和反思研究等多个阶段,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本体论热”“结构符号研究热”等理论思潮,极大促进了中国戏剧界的形式理论创新及其创作,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判资源。  相似文献   

5.
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中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远观”的角度勾勒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流,对几位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涉 及“文化研究”的两场论争———雷蒙德·威廉斯与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斯图亚特· 霍尔与格雷厄姆·默多克的“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之争———进行简略梳理。“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 主义”以及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上显示的“合题”状态启示我们,应该从理论逻辑、历史发展和基本范畴上 把握“文化研究”的批判本质、“文学性”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诗无达诂”是中国诗学的传统命题,但它与现代西方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和结构主义美学等理论却有相通之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固定而语意变化莫测,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与“诗无达诂”有相似之处。现代符号学理论中有表象符号系统和陈述符号系统,而“诗无达诂”论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不能直接传译性,说明表象符号所呈现的意象所包含的含义是丰富的、多义的和不确定的。因此,人们对其领会、理解就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补充。接受美学着眼于接受者——即鉴赏主体的研究,而“诗无达诂”也强调解诗者——即接受者的理解才能的研究;所以,研究“诗无达诂”若能吸收西方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创作主体,重视鉴赏主题的研究,才能对“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后符号社会在人们不经意间来临,国内学人已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做过一些分析。解构主义的出现,既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挑战,也是对当时符号社会的一种反省。所以,当它对结构主义符号学进行批判和瓦解时候,也对符号社会进行反思和质疑。后符号社会是对符号社会二元结构的逆转和反叛,通过强调言语、能指和聚合,展示出新的文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精读了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后,从如下方面讨论了斯大林主义与东欧人道主义化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斯大林化”时代“斯大林主义”的“要害”和“恶果”;(2)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全面异化”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之的“人道主义批判”;(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哲学”,绝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回到青年马克思”,为实现“国际人道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 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精读了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后,从如下方面讨论了斯大林主义与东欧人道主义化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斯大林化”时代“斯大林主义”的“要害”和“恶果”;(2)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全面异化”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之的“人道主义批判”;(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哲学”,绝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回到青年马克思”,为实现“国际人道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石维红 《海外英语》2014,(12):253-255
符号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它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上各派意见大相径庭。该文试从西方符号学研究的发展入手,描述了从符号学的前历史时期到当代后结构主义研究的整个符号研究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索绪尔、皮尔斯的符号学基础理论,以及西比奥克的符号学贡献和雅各布森对符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化批判以艺术批判为中心。理论家们怀着一种对当代资本主义化的主观对抗的化情绪为现代艺术作出辩护。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出的高度自律性的品格与他们尽力维护艺术的自主性的美学倾向达成了一致;现代艺术的审美选择与他们的美学改造观念相关;现代主义艺术的否定、批判功能也正是社会批判理论所期望和需要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人道主义旨趣与他们的人道主义化情绪相融合。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对当下中国艺术实践及其理论建构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必然具有某些逻辑关联的因素或“背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与“范围”就是符号系统。而“逻辑关联”则是构造该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文学语言的产生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相似文献   

15.
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历程的总结和回顾中,有学者将其归结为是从“实践美学”到“新实践美学”即“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过程,并认为这是“新实践美学”论者“站在老一辈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肩上,努力开拓创新,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引向纵深发展”的结果。那么,这种论断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际?或者说,“实践本体论美学”到底是不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结构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以形式主义符号学为方法,以探寻对象内在结构为目的的科学主义思潮。它以存在主义这种人本主义的批判者、取代者的姿态登上舞台,并提出所谓“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立。一、结构主义的概况和一般特点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发端于本世纪初索绪尔创立的日内瓦语言学派,后来主要通过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努力而逐步渗透于其它文化思想领域。在六十年代以前结构主  相似文献   

18.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认为他们的批判有重大错误,其主要表现是:制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列宁等人思想根本对立的神话;排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基础,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或历史相对主义;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贬低甚至否定了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本文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和实用主义化,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而且他们提出了总体性、实践、异化及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值得讨论的问题和某些可供借鉴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