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是时代之需,育人之要。但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仍然低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并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符。本文从三个方面明晰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并对家校共育机制优化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家校共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陕西省C校是陕西省内一所职业院校,以陕西省C校为例,从家校共育视角探讨了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C校在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家校协同育人理念较为淡薄,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校协同育人内容活动单一,未能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家庭环境原因导致家长对情感教育的落实出现偏差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制度,提高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方式方法,在组织参与活动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注重校社联动,减小家庭环境对开展情感教育的不良影响等措施。希望能够引起部分职业院校对家校协同育人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小学的3839名学生家长和114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责任的看法不够全面;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方式比较单一;家长和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程度不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不够满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的家长和教师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有限是首选因素。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应形成家校协同预防共识,提升家校协同预防能力,强化家校协同预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学家校协同整体情况较好,家校协同组织体系机制尚需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情况良好,主体关系机制有待加强;家校协同在城乡间和学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性别、角色、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长对家校协同情况的评价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提出出台法律标准、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渠道实效、关注家长需求、实现真正对话等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家校协同育人对于实现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家校协同育人存在家庭参与学校管理不积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足等集体行动困境。对此,应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委会为中心,推动共同体组建与运行;完善组织体系,确立家校各自职责,推动共同体规范化建设;制订工作计划,推动共同体动态化建设;寻求外部资源,保障共同体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黄俊亚 《上海教育》2023,(34):68-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毫无疑问,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十分重视与家庭、社会的携手共育,给家长创造更多了解学校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而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纽带优势和专业素养,发挥好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家长的家校共育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取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广州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并分析了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家校合作的渠道单一、内容狭小;教师与家长对对方的认可度不一;家长在家校合作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学校对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家校合作的策略:深化家校合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协同教育;鼓励家校互动,实现双向交流;拓宽沟通合作渠道,巧用家长资源,突显学生主体的地位;加强校本研修,促进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家校协同育人是我国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了解班级内部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需求,一方面还要保证班级管理制度和教育方式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同时,积极同家长展开互动沟通,拓展渠道、路径,同家长相互配合,为学生创建有利条件。此外,班主任还要积极鼓励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班级新生态,真正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家校协同育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家长存在“双减”是否会导致学生学力下降的担忧,家长期望“双减”能够一蹴而就,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影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一些学校仅就“双减”谈“双减”忽略改革更深层次的要求等成为新的困难与挑战。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优化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出了家长与学校应凝聚共识做“双减”改革的坚定支持者,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最根本的策略是重建信任,采取多种方法改变家长认知,学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保障优质教育供给等路径建议,以促进“双减”改革行稳致远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3.
寄宿制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办寄宿制学校作为寄宿制学校的一种形式,其家校合作现状受到人口变量因素的影响。研究选取四所学校413位家长,从家庭视角五个维度调查了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的现状,分析了婚姻、户籍、父母学历、父母工作地等人口变量对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母亲学历在父母工作地与家长参与间的调节作用,同时访谈研究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民办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整体水平中等偏下;对于人口变量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婚姻、户籍及父母学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工作地和家庭文化资本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文化资本对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家长的观念及积极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内隐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长期以来遭到弱化甚至是忽视。因此。应在对家校合作功能认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育人作为家校合作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契舍点。彰显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对家校合作功能的重新审视、对家校合作主体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增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等措施.提升家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家校合作内隐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长期以来遭到弱化甚至是忽视。因此。应在对家校合作功能认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育人作为家校合作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契舍点。彰显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对家校合作功能的重新审视、对家校合作主体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增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等措施.提升家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家校合作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家长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因种种因素限制,导致家校合作育人面临诸多困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改善。通过育人主体、现实等角度分析合作现状,对家校合作育人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鲁微  肖婷  喻馨桐  徐红 《文教资料》2020,(2):164-165
家校共育是一种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培育方式。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方式对家校共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小学对家校共育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共育成效,作者提出地方政府相应部门应加大对家校共育的宣传号召;学校方面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并利用有限的形式合理安排共育内容;教师应加强对家校共育的理论学习和方法研究;家长应更新教育意识,有效参与共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家校沟通中家长对家校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每学期和教师沟通的次数、家长对家校沟通意义的看法、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时孩子的参与度、教师对家校沟通的看法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中职学校家校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分别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提出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2019年第22期《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一文,引发了我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我以为,家校共育需要开启"四扇门"。学校要"开大门"。学校应适应形势开门办学,积极真诚地邀请家长进门入校,让家长近距离、零距离深入学校,了解、熟悉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情况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生活,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进家门"。教师应主动经常地走进学生的家门,开展家访活动,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20.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观念禁锢、角色失衡等弊病。而早前西方国家对家校社合作共育已有不少富有成效的经验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念、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国外经验并不能完全满足和解决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症结。站在国外经验的视角下进行本土创新,从权责“边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性对话、多渠道开发社会资源及“双线融合”模式等维度切入,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家校社多元互动育人机制,是面对新形势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