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萍 《时代教育》2012,(19):179
孔子维护周礼、崇尚周公,但后来却想推立新王来施行其仁德思想,即他所谓的"为东周"。这个转折点应当出现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时,"知天命"使他顿悟周公"天命靡常"的奥秘。此后孔子仕于鲁及周游列国的一系列言行,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恪守天命论,断言人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和德才贤良等都是上天的安排,皆属命中注定;上天对人命运的安排不言而生物、随机而莫测,天的这种存在状态和命定方式使人对天难知难言,只能通过祭、祷来待命,这使畏天成为天人关系的主基调。孔子强调随机的天命论,突显了命运的一次成型、不可更改,否定了人的后天作为,但有一定的心理平衡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孔子所处时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与《论语》中孔子对待天命鬼神态度的考察,论述了孔子崇天、畏天命、敬鬼神的天命鬼神观,并认为这种观念恰恰是其提倡"爱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5.
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并有深入的发展。其一强调“天生百物 ,人为贵”的道理 ,其二以“天常—人伦”相结合 ,深化、发展了古老的天命观 ,其三“知命”作为简书天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有一些新的理解。最后简书把天道、人道贯通起来 ,且突出地论述了人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敞敬畏天命,并且认为除了圣人之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天命的。刘敞的天命论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又在为现实政治服务上达成一致。他一方面认为人应当敬畏、接受和顺从天命,难免染上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又使得他的天命论中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并闪耀着主体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尚烨 《文教资料》2010,(9):85-86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天命思想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基础。胡瑗认为,天命的本质就是天道自然,所以要顺天,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胡瑗还认为,自然是始终处于变易之中的,当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认为变易是永久不变的通行之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变易之道。在变易之道的基础上胡瑗又提出了有序变革,以主动顺应时事变化与发展的主张。此外,胡瑗还把变革与"中道"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了"行过"的尺度问题,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对历代有关孔子"天命"的解释做了仔细地梳理和评价,从中可略窥徐复观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阐释的路径和独有的方法,这种路径既不同于清人考证式的研究,又不同于"五四"时期熊十力等学者的研究路径,他对以上二者尤其是以西方形而上学来解析儒家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回到原典本身尊重中国哲学特质的思想,徐复观认为应以"体验"的方法与"敬"的态度来面对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而体现出探索我们自己民族传统哲学经典解读与研究方法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在论述了先秦赵人天命鬼神观念总体特征的同时,着重挖掘了赵人的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其社会地位,政治需要和各自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多寡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在天命鬼神观念上的集团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在论述了先秦赵人天命鬼神观念总体特征的同时,着重挖掘了赵人的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其社会地位,政治需要和各自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多寡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在天命鬼神观念上的集团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和董仲舒有师承关系。司马迁和董仲舒都对有关周文王的白鱼赤乌传说显现出来的天命论有所关心。相对于董仲舒以“天人合一”论改造发展了王者受命于天的天命论,司马迁则是在编撰《史记》时编插入白鱼赤乌之类的神话故事来表述“究天人之际”的历史观。二者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以天命传承为“大一统”意识形态的理论核心方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美国统治阶级把它作为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天命之说”华丽词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得克萨斯、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  相似文献   

15.
西周"天命有常"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天象有常"的形式说明,其意义引发了"天命"信仰向知识层面的"自然规律"的转化."有常"观念随着周人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次溢出了宗教崇拜的领域,而从过程、动态、变化和关系中去把握"有常",具体表现在对"常"、"不易"、"极"、"则""阴阳"和"五行"观念的重视.这些都为东周"天道"观念的转化与兴起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认为天地的性状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事应以之为准则;天地的法则和谐有序,故要“法天地”而建立和谐有序的封建秩序;天命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给人造成的遭遇,但君权是天授。其天论主要是上继荀子等多家的思想而更树独立见解,这反映了进步的新兴地主势力的思维。其总的倾向是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五十岁那年,阳虎在内乱中失败,出逃到了鲁国边境城市阳关。从这一年开始,孔子走上了仕途,以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指的不是对万物之理、仁义之道或宿命等哲学观念的体悟,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孔子对天命的体悟,与春秋末年各国周文化的衰落、鲁国具体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个人的学识、抱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史记》,对"天命"一词有了两点新的感想。一、天命即民命,国君要顺民命而御之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记载了辕固生和黄生争论的一段话。原文如下:"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8,(4):28-31
《论语·侍坐章》对于研究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断。其中,"曾点之志"作为本章的核心,往往在诠释和解读中被作简单化处理,以至该章甚至被怀疑为道家学者伪托。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后世解读中的"志在舞雩"说更接近曾点的原意,孔子对曾点的肯定在于曾点挖掘出了礼的深刻内涵,体认到了"天命"所在,并与孔子"君子儒"的人格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20.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