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通讯员,经常根据统计或上报的材料,写成稿件。这样做如果对具体事实不加以核实,就难免出纰漏。去年,我在临海镇人民政府上报的“先进典型”材料上看到,该镇九段村青年农民朱达洲,承包一百五十亩荒地,一年产粮十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该不会有错吧?但有一次我却因此造成新闻失实! 那天,在乡村计生工作会上,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异口同声反复强调:“要向积极动员儿媳带头作流产手术的柬鲁堡村妇联主任杨成英同志学习!”新闻敏感促使我及时写了篇消息交乡站当天播发。岂料,次日一大早,被表扬的杨主任的儿媳找到我,红着双眼泣不成声地说:“杨记者,你可害苦我和婆婆了。我戴着环压根就没怀孕咋会流产哩?你是听谁说的?”霎时间我懵住了! 经核实,杨主任儿媳流产之事,系会前一驻村干部因不熟悉村上情况,向领导汇报不实情况所致。由此看来,报道中引用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也需核实才是!  相似文献   

3.
因为刊发的通讯《让我们记住深圳的抗日英雄》中有122个字的内容失实,某报不得不刊发727个字的《来函照登》予以“更正”。像这种正面报道造成失实的情况在新闻媒体中时有所见,其中的教训耐人寻味。究其原因,是因为记者在采写正面报道时存在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4.
文稿内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党和国家的文件以及领导人著作与讲话,在进行编辑加工时要根据最新版本认真核对,防止差错。这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个优良传统,许多出版社对此都有明文规定。例如,人民出版社1955年制定的《书稿加工整理办法》要求:  相似文献   

5.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1,(11):53-54
这里说的"引文",是指引自其他书籍的语句。由于是为"我"所用,引文多为引用者主观判断、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不过,因为引用的文字是客观的,就有可能与其主观发生矛盾:引文无误,可撑起主题内容,增添文章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反之误用,就会曲解原意,甚至错上加错。可见引文要"辨"。  相似文献   

6.
晓言 《中国广播》2006,(8):71-71
引文,亦称引语、引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自古以来,人们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文,以此增强其说话、写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但“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不可随意改动。  相似文献   

7.
蔡维藩 《今传媒》2010,(3):77-78
《咬文嚼字》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借题发挥"栏目,意在"重点探讨题目的规范,咀嚼题目的智慧"。"凡本栏发表的文章,皆要附原件"。于是出现在刊物的相关文章中,就会有报刊上原题的照片,大约表示立此存照的意思,由不得你不信。由2003年开始,已经有多年历史了。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学家诠释新闻定义时,常用一句人们非常熟悉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今天的报纸编辑中,核实这些新闻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核实“人”是否真的“咬”了“狗”,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尽管我们时时警惕,避免“狗咬人”这样的事在报纸上出现,但由于这些东西诱惑力大、隐蔽性强,  相似文献   

9.
要保证报道完全真实,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核实稿件中大大小小每一件事实。做好这个工作,需要的是艰苦的细致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周到的工作方法。一个报道的核实过程,正如做其他一切工作一样,一方面要紧紧地依靠领导,另一方面要紧紧地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试以《百炼成钢的硬骨头六连》(见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解放军报)这篇典型报道的采写过程为例。解放军报记者组到了硬骨头六连,就接触到不少介绍这个连和这个连的先进战士事迹的书面材料。但是记  相似文献   

10.
赞核实精神     
去年十二月二日,我收到了解放日报农村部陈忠标同志寄来的一件小样,内容讲奉贤县邬桥食品站养了一头种公羊,为社员私人养的羊配种,缓和了当地社员公羊奇缺的矛盾,受到了社员的欢迎。这篇小样他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就寄给我了,要我进行核实。当时,我却没有收到。不久,又第二次寄来这份小样,还是要我核实。一篇短稿,编辑同志处理得如此  相似文献   

11.
蔡藩 《今传媒》2010,(8):108-109
行文写作,常有引用消息报道、辞书等工具书和其他文章著作的情形。从另一个角度讲,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成为衡量论文水平、价值的重要指标。过去,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遇到稿件中涉及引文书证,一般都会去核对原文,且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图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引文质量的高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编辑实践来看,引文是图书编校差错的高发区,著作稿“十引九错”者比比皆是,甚至谬误大错也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在出版界这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对引文审读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盲区”所致。本文结合编辑实践,讨论引文审读中的“盲区”,并提出若干引文审读的方法和技巧。一、审读引文错误面面观———多、漏、错字。这种出错比较普遍,其原因很多。从作者方面看,有作者转抄转引、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的原因,也有引用旧版本的原因;从…  相似文献   

13.
1988年7月的一天晚上,大约9点多钟,我刚从办公室加班赶写完一个材料下楼来,就碰见一位矿领导。他说有一个重大消息要我赶紧报道。然后他给我叙述了以下三点:一是全局青年电机车司机大比武在我矿结束,我矿运输队电机车司机吕××技压群雄获得第一名;二是按文件规定他可以享受一级浮动工资;三是局安排他去旅游胜地庐山疗养一个月。听完他的叙述,一篇全局青年电机车司机大比武,××矿青年吕××夺魁的消息稿在我脑海中孕育成熟。于是,我返回办公  相似文献   

14.
为了写出有说服力的报道,需要进行深入采访。采访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采访充分,即使文字上稍差一些,但因事实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也会有一定的说服力;反之,如果采访不扎实,文字再美,说服力也是有限的。对于采访来说,毫无疑问,经验越丰富越好。但是,采访经验再丰富,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怠惰。无论怎样能干的记者,一旦在采访上偷懒,他的报道马上就会失去光彩,不再能打动读者的心。有些人,年青时写过有影响的、令人叫绝的文章,出了名,成了大家,上了一点年纪,便开始写起无聊的、没有生命力的文章来。这决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而是因为他们腿懒了,不再辛勤地从事调查研究了,从而丧失了通过实践向社会学习的机会。在他们那里,已经没有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说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报料,有图未必即真相 今天网络高度发达,各种论坛、贴吧、微博、博客等成为人们表达诉求的工具,人人皆可发布信息.作为重要的线索来源,没有一家媒体会忽视来自网络的线索.一些记者甚至在网上找新闻,寻找报道线索. 案例: 2010年,南方一家报纸的一则新闻引起多方关注,《新四军老兵勇斗夜间强拆,"缴获"挖掘机拍卖》,讲述的是盐城市滨海县离休干部刘太香家房子被拆,老夫妇俩勇斗拆迁人,"缴获"了一台战利品挖掘机,准备在网上拍卖.  相似文献   

16.
从引文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入手,阐述学术论著等文献被引用的价值,概述国内引文数据库特点与不足,介绍引文检索要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历史,著书立说,必须凭借第一手资料,这是众所共知的常识,但在实践中常有忽略,造成失误。目前社会上大量涌现的回忆录是否可以视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呢?笔者认为此类文章,虽然其中有的内容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但它毕竟只是个人的回忆,时过境迁,记忆就会有差误。所以,不能把回忆的文字当作可信的资料,而必须再加核实,方能在文章中引用。  相似文献   

18.
一位年轻记者从自己的朋友——一位拍卖行经理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是一个卖主为了给自己家人治病,到拍卖行拍卖一枚获奖的金牌。拍卖行经理顿起怜悯之心,不仅没拍卖这枚金牌,反而捐助这位卖主2000元,并让他把代表自己荣誉的金牌保存好。记者一听这是条好新闻,于是赶紧写了出来,第二天就上了版面,而且是头条。大家都以为抓到了一条大“活”鱼。 孰料这位金牌卖主的单位第二天就派了两位同志到报社,说明这位卖主曾经因犯罪而被判过刑,并且是因赌博输钱而拍卖金牌的情况。编辑部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假报道这一问题呢?在我看来,只有把好调查被报道的对象这一关,就可以避免此类失实的发生。我们不妨以江苏《盐阜大众报》去年7月12日发表的《文化部长为农民代购彩电》的假报道为例(见该报8月4日消息)加以剖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作者是该市郊区中兴供销社职工,稿件盖有公章。但在审  相似文献   

20.
要编辑好工具书,提高其质量,必须核实资料。一、资料未经核实的差错我负责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秭归县志》等工具书的编辑工作,碰到许多资料性问题,经过核实,发现许多差错。以《海洋科学》卷的海洋生物学分支为例,我先后查核该分支的各种资料卡片5000多张,其中上书的有效卡片3300多张,核查改正其差错近300处。差错最多的是生物拉丁学名的书写,共次是生物的中译名,再次是基本事实和数字,差错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