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在不同的交际关系中,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间接言语行为。本文分析了《当幸福来敲门》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中出现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转喻在本质上是人们言语行为中很普遍的一种思维认知方式。Thornburg&Panther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言语行为脚本模式。这为转喻认知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间接言语行为研究提出了转喻解释理论,从而揭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本质,为间接言语语用推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哲学家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源起及其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并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西方哲学所作的贡献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4.
韩静静 《科教文汇》2009,(12):258-258
通过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哲学家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源起及其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并对问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西方哲学所作的贡献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5.
陈亚东 《内江科技》2011,32(6):48-48,84
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了律师辩护词中修辞疑问句所能表达的三种接间言语行为。笔者认为,从法庭这个特定的语境,修辞疑问句在律师辩护词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功能不仅能够让律师增强其辩护词的说服效果,而且不至于让其语气太咄咄逼人。  相似文献   

6.
浅析英语商务谈判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着力从两个方面探索间接言语行为在商务谈判上的应用:一是发问,二是应答。通过精心挑选的例证,展示了如何在商务谈判中做到言语礼貌,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士谈判成功。  相似文献   

7.
窦丽丽 《内江科技》2008,29(1):167-167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想表达的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思,有时是间接的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会同时产生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它试图解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徐若楠 《百科知识》2021,(18):65-66
拒绝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即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建议、请求、邀约等表现出否定反应.而事实上,说话者的拒绝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说话双方的面子.Brown&Levinson在《语言使用的普遍性:礼貌现象》(Politeness:Some University in Language Usage)一文中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在他们看来,面子就是个人在公众面前要努力获得的个人形象.Brown&Levinson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的需求.积极面子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欣赏;消极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由于许多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威胁别人面子的,因此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说话者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来减轻对对方面子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杨春红  梅美莲 《科教文汇》2010,(34):135-138
借助多媒体和影像材料的课堂显性语用教学,能否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本论文采用语篇补全会话(DCT)书面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前测(pretest)和后测(posttest)的实证研究,对比分析显性课堂语用教学是否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规约性间接言语请求策略的掌握,为我国的课堂显性语用教学,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杰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252-258
从社会行为的社会权限的视域对学术行为的社会规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包括学术行为的权限、时空类型及场域和学术行为及创新的规约、规范等的体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的言语行为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规约为标准来判断学习者的语用是否恰当。本文探讨了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我国的对外交流对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英语教学遵循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要调整英语的言语行为的教学标准和语用失误的判断标准,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四个方面尤为突出:荣誉、地位、钱财、爱情。具体特点:1、有明显的抵触和对抗性。有攻击性,爱挑剔别人毛病。2、明确的指向性。指向同一部门、同一水平的人。自我中心地要求绝对平均。3、发泄性。发泄包括三种方式:言语上的冷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疏远;具体行为上的攻击性行为。4、伪装性。人们不愿表现出嫉妒,甚至不愿对自己承认,会努力伪装,有时指责和攻击别人还会显得冠冕堂皇。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情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  相似文献   

13.
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通常来说,人们使用陈述句来做出指示。但在大部分的交际场合中,句子的字面意思与说话者的潜在意思是不同的。文章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英语陈述句例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间接言语行为,从而更有效合理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的言语行为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规约为标准来判断学习者的语用是否恰当。本文探讨了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我国的对外交流对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英语教学遵循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要调整英语的言语行为的教学标准和语用失误的判断标准,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的言语行为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规约为标准来判断学习者的语用是否恰当.本文探讨了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我国的对外交流对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英语教学遵循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要调整英语的言语行为的教学标准和语用失误的判断标准,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胡卫治 《内江科技》2011,32(5):189+197-189,197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语言学家把它称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教授有关语境知识、介绍中西文化差异、改进听力教学模式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语境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7.
张冰 《科教文汇》2010,(22):88-88,90
听力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语用学中的话语分析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授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研究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特征,在对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目的性、对话性和策略性的描述中,探究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实质:激活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后经其弟子塞尔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语言哲学、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的角度出发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为解释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鲁迅的作品《祝福》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进行了言语分析.以期更加理性地探讨和欣赏鲁迅的语言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