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
亲属称谓泛化作为一种交往策略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不断更新,"爸爸"的泛化已然成为一个传播学和语言学事实。"爸爸"泛化的语言实践包含了当代青年对商业社会文化逻辑的认同、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无奈控诉以及青年群体内部微观的权力操演。剖开"爸爸"这一文化符号,能寻觅到中国父权文化逻辑的肌理,也能窥探到青年共享的现实困境、化解策略以及戏剧化的表达风格。"爸爸"背后退缩型主体的投降姿态和传统权威体认值得当下社会警惕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三五之歌》悄然走红网络。这支"洋范儿"十足的音乐动画短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短片中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内涵表现,而符号及隐喻的应用则将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予以具体化呈现。此外,短片还对政治传播进行文化包装,以"他者"视角呈现中国的政治文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十三五之歌》对跨文化的政治传播颇具意义。在新形势下,跨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窦超 《青年记者》2012,(35):20-21
前段时间,因在延安车祸现场面带微笑而引发网友不满,继而爆出拥有11块名表和天价眼镜、皮带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网络传播而深陷"微笑门",被戏称为"微笑局长",后被撤职。从"微笑局长"事件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当今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4,(2)
正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应用于文献记录,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文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传播范围,正所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可以"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它记录并传播了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传播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是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信息的载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符号所发挥的效果,而文字具有直抵心灵的穿透力,是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文学名著以文字为载体,以艺术化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8):46-52
本文以2012至2016年"汉语盘点"活动评选出的50条"年度网络用语"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变异,并从模因论角度切入,分析年度网络用语的强势模因特征。研究发现年度网络用语在保真度方面出现"失真",外形呈现模态衍生的趋势,意义上发生变异。意义变异主要通过新建所指实现,并在与传播形态的互动中发生转向,进入大众传播语境的网络语言的意义被纠偏扶正,主流媒体话语在转为网络语言时意义更倾向对抗。  相似文献   

8.
自2010年以来,传媒频频出现以"××哥""××姐"命名的人物,一时间"犀利哥""短裤哥""三轮哥""马夫哥""凤姐""微笑姐""失控姐"等称谓词争相出现在网络、报刊、杂志上,有的报刊将此称为"哥姐风潮"或"哥姐文化"。文章就此称谓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生成特征和语用价值。一概念的界定"哥"、"姐"属亲属称谓词。现代汉语有363个亲属称谓词,其中一小部分如爷、叔、妈、婶、嫂、哥、姐、兄弟、弟、妹等泛化用以称呼非亲属关系,成为比较定型的拟亲属称谓词。拟亲属  相似文献   

9.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牌符号意义的建构,怡宝是个典型例子。2015年,怡宝推出全新品牌宣传语"心纯净,行至美",呼吁人们以人文情怀对待他人与自己。而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品牌,不仅会让消费者推波助澜,还会促进其品牌影响力或感知力更好的发展。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怡宝品牌传播中人文情怀的符号化建构。  相似文献   

11.
曾圆 《今传媒》2013,(7):137-138
2012年10月开始,围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莫言热",该文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莫言热"的传播符号、传播流、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同时文章还就"莫言热"中兴起的谣言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而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复制分为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不同信息同形传播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及原因,能够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为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之一美国强生公司自2007年2月开始推出其以"因爱而生"为主题的品牌形象系列广告.本文运用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对强生系列广告中的<颂歌篇>加以分析,阐释这则广告如何借助文字符号、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建立起强生"因爱而生"的形象以及在这些符号背后所隐含的不可避免的商业性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婷 《东南传播》2014,(12):47-49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流行,网络红人大量兴起。作为虚拟世界中的"明星",网络红人及网络推手借助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受众的"狂欢"心理,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出"出位"、"越轨"的表现,从而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与之同时,网络红人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沦为一个网络符号,他们消费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被受众所消费。  相似文献   

17.
“馒头血案”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则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入(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刺激影响另一些入的过程,无疑是网络传播史上一次引入关注的网络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时下,在电脑、电视、手机等多种网络终端不断融合的互联网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网络现象,即对非主流社会现象存在的不良认知信息正进行泛化传播,很多网络主体习惯性地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偶然事件进行非理性泛化解读传播。这种非主流不良认知信息的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意义解读模式,认为一切符号意义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被暂时确定,在不断地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文本意义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影视翻译文本更具"开放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在片名翻译中意义增值绝非伴生现象,而是译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而进行的主观创造。为了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要求、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影视翻译在坚持情感共鸣、文化接近、信息减损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群从最初的网络社区逐渐发展成以移动端为核心,连接人与信息等一切的社群生态。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属性社群,以映客美拍为代表的直播社群,以AB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分享社群、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类社群等,共同构成了新型网络社群的基本格局。舆论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舆论来说,新型网络社群具有"双刃剑"性质:既可以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也可能是一种解构性力量。新型网络社群中舆情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舆情的生成、演变模式都发生着很大变化,舆论生成规则也在改变,经典传播理论在新型网络社群舆论场受到冲击,出现"两级传播"弱化与"意见领袖"泛化、组织"把关"弱化与个人"把关"泛化、"沉默的螺旋"疏离与回归的"钟摆效应"等变化,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探讨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条件与主要特征出发,继而以网站备案信息在福建省的短视频直播社群美拍及近年来频频成为涉闽热点舆情发源地的知乎、微信等社群为切入点,分析新型网络社群的在闽现状、问题成因、给福建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