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红超  韩峰 《新闻世界》2012,(5):161-162
《良友》画报是我国新闻史上影响最大、出版时间最长、发行区域最广的画报。刊登在画报上的照片多达38000余幅,反映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在发行上,《良友》画报最高销量曾迭四万份,读者遍布世界各地。本文主要分析了促使《良友》走向成功的媒体经营与管理战略,包括编辑、发行、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等,以期为当今媒体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报民族话语中所蕴含的宏观社会结构因素通过文本行塑与民族意识相关的社会认知,同时这种社会认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报纸的相关话语实践所激发,并且被运用于日常的话语表述和思维中。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为例,考察作为个人和群体认知形式的民族意识与相关话语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拉萨是全球著名宗教城市之一,集"传统与现代"、"开发与保护"、"民族与国家"等现代性命题于一体。本文以《西藏日报》、《西藏商报》两家媒体对拉萨城市交通、住房、休闲生活城市空间的报道为例,发现拉萨媒体建构起了民族与国家、传统与现代相和谐的政治和文化图景。本文认为,拉萨媒体需要肩负的责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形成,以及让城市中不同信仰、不同利益群体在现代性的维度下走得更加良性。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殷瑜  廖云路 《新闻界》2013,(17):65-70
《联合早报》是海外最具权威性的华文报纸,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它对于我国西部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争取到海外华人以及"中立方"的支持,能否提升西部整体舆论引导力以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的问题。本文选取《联合早报》对我国西部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新疆和西藏自2008年以来的所有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典型事件报道为主同时兼顾常规性报道,从报道字数、报道所在的版面位置,以及新闻类型等方面入手,尝试探索海外媒体在西部舆论引导方面的规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王旭 《新闻爱好者》2011,(12):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思捷 《新闻世界》2014,(11):172-173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不光在光影中摇曳生姿,也一直是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更好的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审视,分析《良友》画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是20世纪20年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也是我们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良友》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这一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吴赛华 《新闻爱好者》2011,(24):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①,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叶虎 《东南传播》2018,(7):83-8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高铁已成为这一倡议的强大助推器。文章以2014年泰国批准高铁项目的新闻报道为例,选取泰国华文媒体《星暹日报》和英国主流媒体《卫报》(The Guardian)(网站)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运用批评性话语理论,从词汇选择和使用、信源和引语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予以分析,并对《星暹日报》的报道进行角色反思,以期对海外华文媒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被提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报道准则,但从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来看,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涉及主体之间关系、提出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开始,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解释.作为二者存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国之国民"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中凸显出了强烈的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便成了解决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责任和民族意识发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颖 《传媒》2021,(15):39-40
公益价值追求是新闻媒体的天然属性,随着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其角色正逐步从报道者、传播者转变成监督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本文通过对《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等公益活动的观察,对新闻媒体在开展公益活动时面临的项目选择、寻求社会合作、全媒体报道,以及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媒体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畅销于上世纪20——40年代的《良友》画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及栏目,女性是《良友》画报畅销的重要主题词之一,《良友》画报的女性文化特征不仅局限于封面,还通过妇女界、妇女之页等女性专栏构建了上海20世纪20——40年代的摩登女郎在文化消费品位等精神空间的现代性。同时,《良友》画报更是广泛地从都市到乡村、从本国到世界来探究女性生活。专栏中的女性既有中上层的摩登女性,又有与之生活状态截然相反的下层女性,这样更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评论版甫一推出,便引发了较强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以及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备大门户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发布消息,众多境内外媒体、专家学者及大众也纷纷以各种形式予以报道或评论.有业界人士称:《人民日报》推出评论版,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积极尝试,它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6.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著名新闻学家,对新闻摄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多次出国考察,寄回大量新闻图片.本文以《良友》为中心,系统考察了第22期至111期相关图像,论述了《良友》对戈公振国外行踪的图片报道,分国际联盟情况、苏俄情况、艺术情况三部分阐述戈先生从国外寄给《良友》的图片,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戈公振国外新闻图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责任和良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关注。当 我们媒体越来越多地把报道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时,当我们媒体在报道普通百 姓的生活及遭遇到的种种不幸时,我们的媒体应该秉持怎样的立场、作出怎样的判 断?审看当下一些媒体对弱势人群的报道,有猎奇的、有炒作的、有居高临下的、 有愤世嫉俗的等等,其表现和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 点。今年年初,发生在湖南老汉李绍为身上的"背尸还乡"事件,引起了社会和业 界对媒体责任和良知的拷问…… 就此事件,有的媒体采取猎奇式的手法进行了报道,如福建龙岩市的某家媒体 就刊登了题为《背着死人坐列车 路经广州被警查》的文章;而《南方周末》的 《一个打工农民的死亡样本》,则更多地把这个故事放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的背景中 加以展开。本刊以"背尸还乡"事件为由头,就媒体的责任与良知问题,采访了有 关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及普通读者,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孙杨药检风波已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争议事件。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新华社、《检察日报》、财新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新浪体育六家媒体的孙杨案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与历时态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媒体的报道框架存在明显变化,不同媒介属性催生框架差异并彼此影响;媒体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下于事件伊始直接选择"污蔑-回应"框架,可能造成主题遗漏与错位。今后媒体应更注意客观全面,增加主题丰富度,注重分析式报道与专业意见,在同类争议性议题上扬弃历史宣传语境,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月10日,《半月谈》一篇名为《交了锅底费,还吃"潲水油"——百亿产业为健康"埋雷"》的调查报道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方式,通过暗访重庆一家知名品牌火锅店,对火锅"潲水油"制作过程以及屡禁不绝的乱象予以曝光。本文披露其曲折采写经历,并对新时期调查报道的写作、传播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