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谣言当属其中。笔者于9月25日在百度中键入“微信谣言”,共计找到约37,50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微信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属性与传播环境,对此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治理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微信作为自媒体时代一款热门的即时通讯软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本文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分析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并从长效机制、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媒介素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微信谣言的治理对策,以期更好地防范和治理微信谣言。  相似文献   

4.
王虎  宁雪文 《东南传播》2018,(6):103-106
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本文选取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在2015-2017年发布的30起微信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指出微信谣言具有信源模糊、话题集中、视觉性元素强等普遍特征,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的心理动因及强关系传播、"中介化"效果对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以此提出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增强公众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荣 《出版广角》2015,(6):85-87
善治在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对政府的作用范围及方式做重新界定,重视治理过程的法治化、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发挥网络民间组织、社区和个体公众在治理过程中的效用和作用机制,从而形成从现有单一到多元的网络谣言治理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微信中传播的大量谣言,误导受众的社会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环境.本文从谣言传播主体、谣言主题、谣言话语表述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的特点,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微信谣言,有效防范微信谣言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科学知识,而是有意识地搜索跟工作、生活、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面对公众的科普需求,科普谣言漫天飞,轻则影响一个家庭,重则对社会生产造成恶劣影响。本文联系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关科普知识的传播,在分析科普搜索现状与根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网络科普谣言的治理现状和难题,从政府管理、推送机制、专家把关、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提出解决网络科普谣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贺 《新闻世界》2023,(1):20-23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以及民生安定,成为了一项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5G、光宽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媒体网络分享形式的兴起。在自媒体用户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和危害方式体现出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交平台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谣言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内容类别以及谣言发布源头的角度分析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特征,揭示其对政治秩序、社会运行成本、群体矛盾等各方面造成的深层次的危害,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的政府、个人、媒体以及社交平台相互联动的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的新方案,以期对谣言传播的遏制以及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中国语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明确网络谣言的主要特征,及网络谣言下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与治理思路及时更新、法制与技术手段的操作性这两点内容相结合,对中国语境下管制网络谣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得出需形成具有主体理性的公民社会、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提高社会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度、确保辟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注重增强网民的网络素养这5点对策,为新时期的社会舆论治理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现如今,中国社会仍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正确认清中国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并明确社会管理的缺失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在提高网络谣言管理与整治效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自媒体时代中,记者通过微博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并且发布原创的新闻信息等,但是部分民众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差,从而导致社会谣言的不断涌现。而作为记者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破解谣言,引导舆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针对自媒体时代记者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流动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务微信应运而生,改变了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模式。政务微信的发展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促进我国政府治理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委市政府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淮安发布"微信公众号为例,使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政务微信的内容分布、推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政务微信的运营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5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平台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环节,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将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三部门表示,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微信安全中心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206条微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信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传播方式和标题使用,试图发现当下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失实报道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科学常识和食品安全类;儿童走失类谣言最少。在微信谣言的情绪类型上恐惧型谣言最多,但善意型谣言和中立型谣言与恐惧型谣言相差不大,敌意型谣言比例最少。谣言传播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视频类谣言有了飞速的发展,这给谣言防控增加了难度。微信谣言标题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结论性语言,标点符号多使用感叹号以增加关注度。  相似文献   

16.
孙茂庆 《传媒》2016,(15):49-50
根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其用户群数量十分庞大。微信的私密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为群体性事件传播创造了条件。微信与其他媒介渠道相比,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具有特殊性,微信用户群体行为具有实名性的特征,用户的微信好友来自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度,使得利用微信平台传播群体性事件更具号召力,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而微信传播中以好友间互转、群里互传、朋友圈分享和公众号推送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复杂性和隐秘性,这为群体性事件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微信平台的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因为具有社会动员性强、时空演化进程快等特点,使得群体性事件传播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和把握。这给政府管理部门治理群体性事件增加了难度,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尽快找出有效治理办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微信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平台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缺陷,如操作繁琐,种类少、雷同度高,内容缺乏特色和原创性,"谣言生产平台"等。本文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老年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8.
陈涛 《新闻世界》2012,(8):129-130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在大众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不断地发生和蔓延,并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特点。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几例较为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的深入评析,进而梳理出网络谣言区别于其他谣言所独有的特点,以此来告诉公众防堵治理网络谣言已是一件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当今,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政府介入的SIR网络谣言传播模型,较为准确地描述舆情发展情况,为谣言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引入了政府介入因素,构建了一种改进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并使用MATLAB R2016a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再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政府在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政府的介入会对网络舆情的爆发时间、谣言规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网络谣言传播趋势,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又萌 《新闻世界》2014,(8):126-127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