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中,其最受争议的发展阶段是新记公司主持阶段。本文通过书籍查阅和知网文献搜索,对新记《大公报》的历史研究成果按新闻、评论、广告、专刊和副刊五个类目进行分类归纳,目的在于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新记《大公报》的变化以及改革后的《大公报》对社会乃至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研究成果通常发表在新闻传播类和公共卫生类两种不同学科的期刊上,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新闻传播类期刊的健康传播分析较多,而较为忽视公共卫生学科中的相关研究。本文从研究议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媒介类型、传播层次等方面对公共卫生类期刊《中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健康传播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卫生视野下健康传播研究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领域的广告史学者在研究广告史时,多就广告业中发生的事件或报刊杂志等媒体中的广告作品进行记录、整理、分析、评议.《<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一书则不满足于将研究仅仅局限在广告史方面,而是希望通过广告去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这样一来,作者孙会在研究时实际上至少就有了两个视角:其一,用广告学者的眼光探索媒体及其中的广告作品;其二,用历史学者的眼光来注视着近代社会.基于这两个基本视角,作者试图通过《大公报》中的广告,去追寻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并进一步探索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广告是社会经济的重要产物,因此,作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实际上又在两大基本研究视角中,隐藏了第三个视角,即从经济的角度去探索广告如何通过影响社会经济进而影响社会.我是赞成这类多视角的研究思路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信息诉求的增强,央视及各省级卫视纷纷开办健康类电视栏目,个别栏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并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本文结合健康传播的生态观,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大智慧》和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三个栏目为对象,通过抽样统计和分析,从栏目的话语权分布和议题构成的角度研究和评判此类栏目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审美意象是一个时代审美现状的反映,也是引领时代审美变迁的手段。近代社会的审美意象因其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透过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主要媒体之一——《大公报》外商系列广告(1915-1925年)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象情况,分析审美意象中"象"的内容、建构方法及"意"的表现方式等,来管窥这一时期社会审美的新趋向,对广告审美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央视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为例,阐述了健康传播作为文化与民族认同建构的主要方式及其在中西跨文化传播中推动文化自觉的可能,提出应该重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研究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3):17-20
体育是大众传播重要的信息源。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传播,不仅反映了报人坚持正确体育新闻传播观的一份执着,而且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对国民素质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体育强国的理想追求。虽然新记《大公报》所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但是它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教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侧重分析新记《大公报》特色鲜明的体育新闻传播观和特色鲜明的体育新闻采编业务,以期丰富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报刊广告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其导致人们许多观念发生变化,而《大公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广告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津人社会生活之演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广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传播西方物质文明与文化知识、培养人们良好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广告中所宣扬的追求享乐主义等思想亦破坏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健康已经成为大众、政府和学者一致关心的议题.人类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也促进了健康传播的发展.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广告迎合受众的心理,用健康资讯和健康议题来吸引和打动消费者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是健康传播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李雅玲 《东南传播》2010,(7):136-138
近代广告的出现,是以报刊广告的出现为标志。1936年—1949年《新疆日报》上刊登的虽然大多是告白、启事类的广告,但它作为一种文化,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某些方面的状况。研究此时期的广告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新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些情况。本文试从当时《新疆日报》上刊登的广告的类型、特征等方面简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林沙  曹璐 《青年记者》2017,(2):127-128
创刊于1929年的《新新新闻》报是一份在成都报业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报纸,而医药广告是当时投放量大、关注度高、获利丰厚的一类报纸广告,以《新新新闻》报医药广告为切入点,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民众医药消费需求、经济水平、医疗卫生、中西医文化碰撞交流的情况等广阔的社会图景,丰富特定时期内区域报业史、广告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贾笛 《东南传播》2012,(4):31-3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繁荣。然而由于广告主、广告公司的自律意识低下、法制法规以及相关单位的监管较为落后以及社会大众的辨别意识不强等原因,部分不良广告给社会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本文对当前学界对广告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综述,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广告社会责任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试对广告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净化广告市场,明确市场参与各方责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广告传播效果的角度研究广告对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通过引入传播学中"枪弹论"的观点揭示广告刺激了农民消费,进而分析农民易受广告影响的原因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广告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使广告主和农民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彭路杰 《东南传播》2014,(2):124-126
1768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叫魂"案经过孔飞力教授的系统研究之后,成为学界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重新解读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梳理叫魂谣言生成、扩展与消解的路径,并以此分析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等因素,进而分析对现代社会谣言控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雨璇 《东南传播》2016,(10):132-134
1931年至1937年是日本对华实行全面侵略的前奏,这段时期,近代报刊成了为大众提供舆论准备的中转站。《大公报》作为当时一份民办的爱国主义报纸,在宣扬抗战爱国主义和理性民族主义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使用议程设置理论从议题内容、议题属性、议程来源和读者的导向需求等方面,对1931年9-10月和1937年7-12月《大公报》所刊载的新闻、社评和读者论坛进行分析,以解读民国时期报纸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著名的报刊,民国时期的新记《大公报》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考查其办报方针和办报实践,分析《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并且把它与同时代的其他报刊进行比较,总结出《大公报》一方面在新闻理念上,更贴近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实际运作中也有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文章旨在通过对《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剖析,了解民国时期报刊的生存状况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报刊中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