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卢兴 《青年记者》2016,(32):57-58
移动社交网络所呈现的舆论动员机制革新了网络信息传播范式,赋予新闻活力,使民意表达更具张力.2016年5月,魏则西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尽管百度有意弱化一些相关检索,但是知乎、微信等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建构了舆论动员机制的新景观.在此事件中呈现的移动社交网络舆论动员机制,可以为相关机构掌控舆论走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群作为舆论生成与传播载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公共性事件传播及舆情生成主要依赖于社群。以微信群、社交网站为代表的平台,已经成为国内舆情传播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3.
陈磊  郑丽萍 《今传媒》2020,29(3):36-38
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移动舆论场已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的中心地带,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互动性强、随意性强、影响和规模大等特点,其生成与演进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状况。因此,把握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各个阶段舆情的特点,才能掌控最好的处置时机,达到最好的处置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Web4.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形态创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社交属性日益显露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舆论场也从微博、微信逐渐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延伸。近年来,由短视频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比比皆是,互动性强、扩散速度快导致舆情工作变得严峻。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加强引导效能,如何把握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向,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加强并完善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应对措施则是提高舆论引导实际效能的良好出路。  相似文献   

6.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独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并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成为用户接收新闻信息的全新平台,提升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移动新闻客户端已成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来源。但一些移动新闻客户端在丰富网上新闻信息内容、满足人们多样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存在"把关"功能弱化、报道尺度过大、违规登载新闻等问题,给舆论传播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舆情引导难度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8.
杨萍 《东南传播》2021,(5):105-107
"知乎治校"从网友的调侃用语变成如今的网络热词,这说明了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方面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交网络时代下,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内容和载体都有新的变化,这些给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认真做好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注重倾听学生诉求,弥合舆情断层,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凌 《当代传播》2012,(5):27-29,38
移动互联网集传播工具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于一体,使网络舆论在网络"熟人社会"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移动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聚众传播特点,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破坏事实真相的完整性;隐形舆论的隐蔽性更强。因此,难以用引导PC网络舆论的方法有效引导移动网络舆论。必须加强移动网络舆情监测,及早引导移动网络舆论;用全面信息消除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引导移动网络舆论,提高其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金妍 《东南传播》2015,(6):103-105
自2014年开始,微信的迅猛发展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微信成为新兴舆论平台。微信移动终端本身个人化程度高、社交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信信息闭环圈子传播、隐性传播、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引导微信舆论有其困难之处,微信舆论场自净能力弱、舆情研判难度大、多元舆论话语易引起"群体极化"。根据这些特征,以《人民日报》为例,提出了主流媒体应引导微信舆论方面的具体做法:思想上,强化主动意识;议程设置上,阐明价值意义;交流方式上,注重平民化元素;传播手段上,提升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9):49-53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舆论工作的新变化,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相生相伴,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作为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积聚的突出反映。传统网络和微博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舆论思想阵地,形成的"民生舆论场"影响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政治环境与媒体的移动趋势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监控的新需求,已显现出了网络舆情的物质载体由PC转向智能手机,内容载体由图文转向视频,内容平台由社交化网络媒体转向视频社交移动APP终端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孙玮 《新闻实践》2014,(10):60-62
核心阅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然而,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导致网络舆情常常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个体情绪宣泄和偏激言论。一些负面舆论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海量传播,“微言”极易变成“耸听”,甚至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和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传播将出现移动化、视听化、数据化三种新趋势。首先,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通道,信息从即时传播演变为实时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为个人化传播;同时,在高速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移动视频将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视频更具冲击性,在社会化分享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动员式传播,形成大规模群体互动;最后,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成为可被分析和记录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还可以预测趋势,判断人们的态度。网络传播数据化,让网络行为管理和网络舆论管理结合,网络舆情具备更强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继2022年总台"春晚"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直播收获上亿观看人数后,《新闻联播》入驻开通直播也收割了高人气.进军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等特点的微信视频号,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传播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微信视频号传播特点及其对主流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下,社会舆情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及应用都面临挑战。目前"两微一端一抖"的新媒体环境,尤其是移动端短视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前提下,使得舆论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动,同时也使得舆情数据获取和分析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将从目前网络视频舆情分析所需要作出的变革与创新现状入手,以文理结合的角度探索网络短视频舆情分析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马宁  阮一婷 《传媒》2021,(10):55-56
当前,以电商、真人秀、游戏等直播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受关注,网络直播自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发展至今,用户规模已突破六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直播带货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普及应用,但以主播为焦点的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在以直播平台、MCN机构、网络主播、商业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协会组织等为主体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传播体系下,有效的自律他律已成为网络直播发展需要从数字媒介素养、社会协同共治等方面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其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多便于人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知乎等,这些平台的存在和利用改变了社会舆论场的生成和存在方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生活,而网络跟风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舆情的引导,这是当前舆论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为例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谭春林 《编辑学报》2021,33(5):549-552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科技期刊的订阅渠道为"被动传播",导致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弱.基于微信公众号运维的具体实践,本文分享3点经验: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与微信社群协同技术推动期刊的"主动传播",以扩大对期刊品牌的宣传;其次,策划视频直播活动,打造科研垂直领域的"四者"(编者、读者、作者、审者)微信社群,4群联动实现精准阅读、拓展稿源;最后,利用微信生态的传播策略提升期刊活跃度、公众认知度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徐雷  王珊 《传媒观察》2015,(3):33-35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把关弱化的特点。同时,与以往相比,在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参与形式、传播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基于这些特点和变化,提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移动短视频平台代表的秒拍,在传播中具有基于用户及其短视频而建立起的传播关系网络、传受一体化的传播主体与层层把关的传播过程、多样化的传播需求三大特点.在传播中具有技术互联、善于营销等优势以及功能缺失、内容优势不突出等不足.建议秒拍利用技术弯道超车、继续鼓励内容生产、打造成新流量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